“相信我!99%的人都不知道这种疗法”“有这些症状,再不调理就晚了!”“三甲医院都不会告诉你的真相!”……当此类煽动性标题充斥网络,当“网红医生”IP被MCN机构批量炮制,当互联网医院的“审核医生”沦为开药流程的机械“电子印章”,身为患者的你,会作何感想?(8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
医生身份被滥用的乱象,早已渗透到健康领域的方方面面。有的“网红医生”顶着三甲医院的头衔,在镜头前把普通亚健康夸成“大病前兆”,用焦虑感逼观众购买其推荐的保健品;有的MCN机构专门培训医护人员“演医生”,从说话语气到肢体动作都有模板,只为打造“接地气的养生专家”人设,靠直播带货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互联网医院为压缩成本、追求效率,让审核医生仅依据患者文字描述就开具处方药,完全忽略医学诊疗的严谨性,把医生变成了走流程的“电子印章”。这些操作看似披着“专业”的外衣,实则把医者身份异化成了逐利的筹码,背离了医学的本质。
为何医者身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从公众层面看,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大家对专业医疗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多数人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面对“通俗易懂”的网络科普,很容易轻信;而正规医院的专家号难挂、就医流程复杂,也让部分人转向网络寻求“便捷答案”,给了虚假医疗内容可乘之机。从行业层面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有限,优质医疗服务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导致部分患者被迫在互联网上“找医生”;同时,互联网医疗发展速度快,监管细则未能及时跟上,对“网红医生”的资质审核、内容合规性检查存在漏洞,让违规者有机可乘。此外,部分机构和个人把医疗当成“生意”,医疗机构为了创收默许医生参与营销,MCN机构为了流量不惜造假,共同把医者身份推向了异化的边缘。
整治这一乱象,不能只靠单一力量,必须多管齐下、直击要害。监管部门要尽快完善互联网医疗监管规则,明确平台对“网红医生”资质的审核责任,对虚假医疗科普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仅要处罚涉事个人,更要追究平台和机构的连带责任;同时建立“网红医生”黑名单制度,让违规者彻底失去从业机会。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把职业操守纳入医护人员考核,严禁参与虚假营销,引导医生把精力放在提升诊疗水平上。平台和媒体要扛起社会责任,主动过滤煽动性、虚假的医疗内容,多推广正规医院、权威机构发布的健康知识,帮公众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而我们每个人也要提高警惕,遇到健康问题别轻信网络“偏方”,优先选择公立医院就诊,用理性投票抵制乱象。
医者身份承载着生命的重托,容不得半分亵渎。只有斩断流量逐利的黑手,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职,让医疗科普回归专业严谨的轨道,才能守住公众的健康福祉,让医者仁心重新焕发光彩,让医疗行业在信任与尊重中稳步前行。(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