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这样一段消费者吐槽餐具“内增高”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里,消费者将勺子探入一碗甜品中,果冻状的甜品几乎只能淹没勺子尖,轻轻一舀,甜品被挖下薄薄一层后,立刻露出平坦的餐具底部。镜头下移,原来,盛放甜品的并不是碗,而更像一个底部被加厚的碟子。对此,相关餐厅工作人员回应称,糖水的售价只有3元,(底那么厚)是为了装饰好看。(8月16日《法治日报》)
据媒体调查发现,为餐具或包装加装“内增高”做法并非个例,一些餐厅通过使用加厚、垫高的餐具,让餐品看起来分量更足;部分商家通过在商品包装盒内加垫硬纸壳、增加商品内层包装面积等方式,让商品看起来更“高大上”。
但是,这种餐具“视觉误差术”绝非无伤大雅的小技巧。消费者走进餐厅,看到餐盘里堆得满满当当的菜肴,下单时的期待值早已被餐具造型悄悄拉高;打开外卖盒,第一层菜铺满视线,底下却是厚厚的餐盒垫层。当筷子拨开表层菜量,发现实际分量不足视觉呈现的三分之二时,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商家诚信的质疑。花了整份的钱,买了半份的量,这种“货不对板”的体验,正在一点点消磨消费信心。
从法律层面看,餐具“内增高”行为踩在了违法的边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商家通过改变餐具规格、刻意设计容器造型等方式隐瞒餐品实际分量,本质上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决策,涉嫌构成欺诈。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曾多次强调,“计量失准、包装虚标”属于典型的不公平竞争行为,破坏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市场规则。当老实商家用标准餐具足量供应,而投机者靠“增高”餐具耍小聪明获利,最终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餐具“内增高”正在形成行业潜规则。有一餐饮从业者透露,“大家都在比谁的餐具更‘显量大’,你用浅口盘,我就用厚边碗,不用点‘增高’技巧,就显得自家分量少”。这种恶性竞争一旦蔓延,会让整个行业陷入“餐具内卷”的怪圈:商家不再钻研提升菜品质量,而是把心思花在如何通过餐具造型“看起来更划算”上。长此以往,消费者面对的将是越来越花哨的餐具和越来越缩水的菜量,最终损害的是整个餐饮市场的健康生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杜绝餐具“内增高”乱象需要多方发力。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餐饮餐具的规格标准,对刻意设计的“视觉误导型”餐具建立负面清单,将餐具合规性纳入日常抽检范围,对恶意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行业协会可建立自律公约,引导商家践行“明码实量”的经营理念,让餐具回归盛放食物的本质功能。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遇到“餐具大过菜量”的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用维权行动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餐饮消费市场的基石永远是诚信。商家与其在餐具上搞“内增高”,不如在菜量上“实打实”。毕竟,靠餐具魔术或许能赢得一时销量,但只有足量的菜品和透明的经营,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别让那些精心设计的餐具“内增高”,最终变成压垮消费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