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3元——这是女儿李秀英整理父亲罗官章的遗物时,发现父亲工资卡上的最终数字。
一个88岁的老党员、老模范,一个退休后还领着退休工资的县级干部,怎么着也不该只剩下这么点余额。但罗官章去世后,那绵长的送葬队伍,那村民擦不干的泪花,分明又一再确认这个数字的真实与意义。
在关于罗官章的新闻报道中,在村民怀念罗官章的讲述里,在惹人落泪的悼词里,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位老人的故事——
1937年,他出生在五峰最偏远和艰苦的地区,牛庄。
19岁,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80年代,他驻扎牛庄担任乡党委书记,连续奋战13年。
成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他选择继续对口帮扶牛庄,一干又是8年。
1997年,60岁的罗官章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第二天,他就赶回了牛庄。
回到牛庄干什么?不是颐养天年,不是享受生活,退休后的他,开启了个人的第二阶段奋斗:接续着在职时的工作,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在职时,罗官章带领群众修公路、建电站、兴产业,创造出闻名湖北的“牛庄精神”;退休后,他抱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决心,用退休工资垫付成本,学习乌天麻培育技术。
试种成功后,他不仅自掏腰包帮助村民种天麻,还无偿为乡亲们提供技术培训。如今,许多当地村民依靠种植天麻成功致富,天麻也成了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
……
简单地回顾,说不完罗官章如何把一生中的49年,奉献给“宜昌小西藏”的故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放到罗官章身上也无比贴切。怎样看待罗官章?也许,截取他一生中的四个片段,就能看到他一生的痕迹。
第一个片段,是田里的地膜玉米。以前的牛庄,玉米产量极低,时任乡党委书记的罗官章,决心推广地膜玉米。他带领乡亲们,用了近4年时间,将玉米的单产提高了100多公斤,终于解决了牛庄农民的“温饱”难题。这一技术,如今的牛庄人还在使用。
第二个片段,是缺了两根手指的手印。在央视的《榜样》栏目中,他留下了缺少两根指头的手印。当年,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致富,他将目标瞄准了培育野生乌天麻。在研究过程中,哪怕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被意外锯掉,他也没在意、没退缩,反而咬牙坚持,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
第三个片段,是木盒里的7枚奖章。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宜昌市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盒子里最闪亮的,是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奖章。戴着这枚奖章,他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然后带着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殷殷嘱托,回到牛庄,继续带着乡亲们继续奋斗。
最后一个片段,是追悼会上的悼词。近千人的遗体送别仪式,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只有掷地有声的悼词回荡在空中。“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以及“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这些悼词,字字千钧,说尽了罗官章的品格、能力和操守。
四个片段,串联起了罗官章奋斗的一生;四个片段,将一个心系百姓、为人民谋幸福的人,铺陈得真实又直白。罗官章走了,留下了38.83元“遗产”,留下了百姓的口碑与怀念,更为广大共产党员留下了一堂无声的教育课——“党员就要像一颗种子,撒到大山里,就应该帮老百姓谋出路”——读懂了这句话的分量,也就读懂了好人罗官章、好官罗官章、好党员罗官章的价值与意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臧博(重庆日报评论员)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