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罗官章的“遗产”只有38.83元。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罗官章老人不平凡的一生。88载春秋,49年坚守,这位老人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书写了一部关于奉献、关于初心、关于生命价值的厚重典籍。
身为牛庄乡党委书记,38.83元,这是一个令人心颤的数字。在当下,这笔钱甚至不够一顿像样的晚餐,却是这位扎根山区近半个世纪的老人留下的全部存款。我相信,并不是他没有获得更多物质回报的能力,而是他选择了将生命的能量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屋后棚子里新磨过的镰刀锄头、刚养的山羊、未完成的桶栽天麻试验,这些未竟的事业,无声诉说着他对大山和乡亲们的深厚情感。
这位老人用一生追求着另一种“自由”,是从物欲中解脱,全心追随内心信仰的自由。他自愿留在被称为“宜昌小西藏”的海拔1800米的牛庄乡,将生命的锚点,牢牢地定在了这片他最眷恋,也最需要他的高山之上,一生致力于带领当地农民靠种植天麻等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这种选择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忧道不忧贫”精神的当代彰显。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到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中华文明始终珍视那些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罗官章不是这种精神的开创者,却是它在当代社会的践行者。他的清贫,恰恰反衬出他精神的丰盈;他的简朴,恰恰彰显出他生命的厚重。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黄大发到张桂梅,中国从不缺少这样甘守清贫却精神富足的楷模。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护着价值的灯塔。罗官章用他38.83元的存款和49年的坚守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由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衡量的。
罗官章老人走了,带着他对这片土地未尽的牵挂。但他留下的精神富矿,却值得整个社会共同挖掘与传承。那定格在38.83元的工资卡,不是贫穷的证明,而是一枚无价的精神勋章。它提醒我们,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守护那些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对理想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当东方既白,牛庄乡迎来新的一天,罗官章老人未完成的试验一定会有人继续,他未尽的牵挂一定会有人承接。而他那清贫又富足的一生,已经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矗立在海拔1800米的大山上,更矗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颖(宜昌市人民检察院“检言之”团队)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