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查处一起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案件,作为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在该领域的首次执法,引发广泛社会关注。案件中,直播间内频繁滚动的所谓“用户体验”,实为精心编排的话术脚本。此类利用弹幕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不仅直接误导消费者,更严重扰乱了公平有序的网络市场环境。
弹幕,本为增强互动、分享真实感受而生,是网络文化活力的体现。然而,当“职业弹幕人”隐匿于屏幕之后,通过操控账号批量发布预设内容,弹幕便异化为虚构产品功效、编造用户评价的“舆论烟雾”。从“7天暴瘦10斤”到“喝酒也能瘦”,这些极具诱惑力的口号,伪装成用户自发反馈,利用弹幕的即时性与刷屏带来的视觉冲击,刻意制造产品热销假象,极易触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诱导其做出非理性购买决定。此类行为的欺骗性、隐蔽性与潜在危害,远超传统静态的“刷好评”。
“职业弹幕人”现象的滋生,是“流量至上”错误观念催生出的毒草。由虚假弹幕诱导产生的交易,不仅使消费者面临经济损失,更可能因产品问题直接危害其身心健康。同时,这种行为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导致诚信经营者遭受冷遇,而弄虚作假者大行其道,从根本上扭曲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
此次全国首案的成功查办,其意义远超个案范畴。它不仅是对违法者的有力惩戒,更是一次清晰的法律界定与执法示范。监管部门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精准将“直播刷评”定性为“编造用户评价”并予以规制,为今后同类案件的查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范本,彰显了监管与时俱进的能力与维护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
然而,要彻底铲除“职业弹幕人”等乱象的生存土壤,仅靠监管部门的雷霆出击远远不够。平台企业必须切实压实主体责任,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弹幕内容的实时识别与过滤,对异常、雷同的弹幕进行有效干预,并对违规账号与经营者严肃追责,筑牢第一道防线。广大网络经营者更须引以为戒,深刻认识到诚信才是立足市场的根本,任何投机取巧的“套路”终将反噬自身。
对消费者而言,则需在直播间火热的氛围中保持一份清醒。不轻信过于完美的承诺,对密集出现的格式化“好评”多一份警惕。同时,要勇于行使监督权利,一旦发现权益受损或存在虚假宣传,积极通过平台投诉、向监管部门举报等途径维权,共同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守护者。
涤清网络空间非一日之功。让弹幕回归真实分享的初心,需要监管持续亮剑、平台有效作为、经营者严格自律与消费者理性参与,共同编织一张严密治理网络。唯有形成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才能持续压缩灰色地带的生存空间,护航互联网经济在健康、诚信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付钰平(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