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3”,是思维方式不同

“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该列式3×8还是8×3?”这道小学二年级数学题,最近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

这道题背后,其实是两种教育逻辑的较量。

老派观点认为,既然乘法交换律说明3×8=8×3,何必纠结顺序?过分强调形式,反而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新派观点则认为,数学必须严谨。3×8代表3个8相加,8×3代表8个3相加,虽然得数都是24,但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就像3只5两的螃蟹和5只3两的螃蟹,虽然总重相同,但完全是两码事。

双方各执一词,但说的都有道理。这场争论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

回顾我们的学习经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背熟乘法口诀,算出正确答案,就能得满分。这种“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在知识传授上很高效,但也容易让孩子陷入“机械记忆”的陷阱。

现在的教育更注重让孩子理解“为什么”。数学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区分3×8和8×3,不是为了为难孩子,而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即要知道3个8和8个3虽然结果相同,但表达的意义不同。

这种区分在孩子未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时尤为重要。等到学除法、分数、矩阵时,概念不清的孩子就会遇到困难。就像一位数学老师说的:“现在的严格,是为了让除法不再成为噩梦。”

这场争论中,最有趣的是代际差异。

70后、80后家长大多经历过强调标准答案的教育时代,对他们来说,“结果正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列式顺序被扣分,自然感到困惑。

而年轻教师和90后家长更接受“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理解概念比机械计算更重要。

这种代际差异并非谁对谁错,而是教育进步的体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到关注“思维培养”,我们的教育正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在信息时代,计算能力可以交给计算器,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好的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兼顾规范与创新的综合题。

一方面,数学的严谨性需要维护。符号系统是数学的语言,语言的准确性是交流的基础,因此数学表达也需要遵循规范。

另一方面,数学的创造性也要鼓励。在孩子理解了乘法的本质后,应该让他们发现3×8和8×3的等价关系,体会数学的奇妙之处。

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又要给个性化的理解留出空间。

这道乘法题引发的讨论,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对家长来说,要理解教育理念的变化,不要用过去的经验简单评判现在的教学。当你不理解老师的批改时,不妨先问问为什么,而不是直接否定。

对教师来说,要更好地解释教学要求,让家长明白背后的教育意图。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教育部门来说,要加强沟通和引导,帮助社会理解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向。

当孩子能够说清楚“为什么是8×3而不是3×8”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一个正确答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这种能力,将伴随他们一生,帮助他们在复杂的世界中看清本质、做出判断。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珍贵的价值所在。(丁慎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