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邹金利 通讯员 于青 烟台报道
每年大学开学季,诈骗分子都会盯上刚步入校园、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新生。冒充学校、教育部门、银行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退还学费”为由,诱导学生提供银行卡、验证码甚至转账,诈骗手段花样百出,需要高度警惕。
典型案例
2025年7月初,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李同学,接到一通“教育局助学金中心”的电话,对方称其被纳入“国家助学金计划”,需要配合操作“激活账户”,才能发放3000元助学金。随后对方引导李同学下载了一款所谓的“学费账户认证App”,并提供一个“银行工作人员”微信号协助操作。对方在微信中声称“只需走一下流程”,让李同学输入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操作。结果几分钟后,李同学接连收到扣款短信,账户中原本准备用于开学报到的7000元学费被分多笔转出。他这才意识到被骗,赶紧报警并联系银行止付,但资金已难追回。
案例分析
一通“助学金电话”,三步设套——你看出破绽了吗?
这类专门针对大学新生的“助学金骗局”,通常分为以下三步:
1. 话术诱导:骗子冒充官方机构打来电话,称“政府补贴”或“奖学金发放”,引起学生兴趣;
2. 虚假身份:用伪造的网站、APP或微信号冒充银行或校方工作人员,制造可信感;
3. 盗取信息:以“认证账户”为名,引导学生输入银行卡、验证码,进而转走资金。
骗局话术之精、手段之隐蔽,足以让毫无社会经验的新生“主动配合”。
温馨提醒
1. 真实的助学金发放由学校统一通知,不需要电话操作或下载App,凡是“要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2. 不要轻易添加陌生微信或下载来路不明的App,尤其是在涉及资金操作时;
3. 如遇疑问,应第一时间联系学校辅导员或官方热线核实,不要急于操作;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申请止付,争分夺秒挽回损失。
从象牙塔迈入社会第一步,大学新生更需提高警惕。一通电话、一个链接、一句“奖学金到账了”,都有可能是骗子设置的陷阱。新学期新起点,也请守住“防骗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