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安宇 牟静萍
在荣成威高透析中心,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老熟人”——他透析12年,却活得精神抖擞,不仅将自家修车厂打理得井井有条,更用乐观心态感染着身边每一位病友。他就是今年59岁的王金明,一位在与尿毒症的漫长博弈中,活出生命厚度的普通人。
从“腿肿”到透析:一场与命运的拉锯战
“要么换肾,要么接受透析治疗——你必须二选一。”医生的话语像一块巨石,重重压在他的心头。
故事始于2013年,在香格里拉出差他发现双腿莫名肿胀,起初并未在意。作为多年高血压患者,他曾因“不爱吃药”让血压飙升至200多。直到痛风发作,在南京的医院检查后,“尿毒症”三个字将他的生活按下暂停键。
“刚开始透析时,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整日沉默寡言,不愿跟人打交道。”他坦言,最初的日子充满灰暗,在青岛、烟台等地辗转透析,看着身边病友有的消沉、有的放弃,自己也曾陷入低谷。但看着家人的关爱,再瞅瞅病友们一个个卯着劲儿往前闯的模样,他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能就这么垮了。”
汗蒸控水利器与饮食的“妙招”
12年透析路,他摸索出一套“独家养生法”。“透析最怕涨水,只要透析过了24小时,我就汗蒸,买了个汗蒸房放在厂里,雷打不动。”他笑着说,这习惯让他的涨水始终控制在0.8以内,远低于危险值。饮食上,他坚持“家常便饭”:早上小米粥配海参、鸡蛋清,拒绝火腿肠、方便面等加工食品,“钾、磷这些指标,全靠嘴‘把关’”。
更难得的是他的心态调节法。“透析室就是我的‘社交圈’,老伙计们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趣,4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说,看着比自己透析更早的病友仍在坚持,就觉得“没什么坎儿过不去”。
医疗团队的“暖心守护”
在荣成威高透析中心的10年,让他深深感受到医疗团队的专业与温情。“从王义玲主任到护士,就像家人一样。”他回忆,王义玲主任每天查房从不缺席,会盯着问“有什么不舒服的”“血压怎么样”“涨水多不多”,发现问题当场督促整改;护士们更是细心,休假时会特意打电话叮嘱同事“哪个病人对什么过敏”“血管穿刺要注意啥”,生怕出一点纰漏。
“有次一个护士单独照看我,反复确认血管位置,说‘您的血管特殊,可不能穿错’。”这样的细节,让他在漫长透析中倍感踏实,“在这里,不是冷冰冰的治疗,是真有人把你的命放在心上。”
汽修事业的坚守与家人的支撑
透析之余,他从未放弃热爱的汽修事业。“雇了两个老伙计帮忙,透析时他们在我也放心,下午还能跟老伙计玩会儿麻将。”他说,妻子是最坚实的后盾,家里家外一把好手,“她总说‘你好好透析,别的不用管’,有她在,我啥都不怕。”
如今,他的修车厂生意稳定,儿子已成家立业,生活虽平淡却充满力量。“我这病,国家政策也帮了大忙,没让我为钱犯愁。”他感慨,活着本身就是幸运,更要好好活。
给病友的话:心态是最好的“良药”
谈及对其他尿毒症患者的建议,他说得实在:“别钻牛角尖,透析不是终点。控水别喝冰水,小口喝温热水;多跟病友聊聊,互相打气;相信医生护士,他们是真为你好。”
12年透析路,他用乐观消解苦难,用坚守诠释生命。正如荣成威高透析中心赵建敏护士长所说:“他不仅自己活得精彩,更像一束光,照亮了身边很多人。”在与疾病的博弈中,他早已赢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