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期,一面馆老板将剪辑后的监控视频配上“七人点一碗面”的标题上传网络。据报道,8月13日晚,三名女子带四个孩子在郑州市某面馆消费140.58元,点了一碗饸饹面并续面两次,第三次要求续面时被拒。随后顾客留下差评,商家公开未打码视频,事件如野火般蔓延。在街道办调解下,双方15日达成和解:顾客删差评,老板道歉并下架视频。然而,商家当晚就在直播间继续“内涵”顾客,顾客随后宣布起诉商家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
就餐续面,这本是市井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出乎意料的是,事件经历重大反转。最初,商家声称顾客“七人只点一碗面”“消费仅70余元”,引导舆论谴责顾客“占便宜”。随后顾客出示支付记录,证明实际消费140元(含扫码支付与团购),远超老板所述的70元。完整监控还显示:顾客仅续面两次,未要求第三次;第三次争执是因店员“凶孩子”引发质问。
其实,起初的纠纷成因并不复杂,规则模糊,成为冲突的起点。面馆墙上写着“一人一碗,可免费续面”,却没有说明儿童是否算作“一人”、是否允许分食、续面是否有限次。这种规则上的模糊性为纠纷埋下了伏笔。两种逻辑在碰撞中既缺乏清晰规则指引,也缺乏相互理解的空间。一场关于“免费续面”的普通纠纷,在流量算法的催化下,瞬间沸腾为全民参与的道德审判,“煮”出舆论风波。
事件反转后,网友发起“差评反击”,面馆新增700余条差评,多数为非真实消费的跟风评价。显然,这是情绪宣泄,超越事实之争。700条差评的爆发,揭示了现代人通过“替代性攻击”释放压力的现象。商家未打码的视频成为情绪催化剂,而直播违约行为则激发了公众的“被欺骗感”。多数差评者并非真实消费者,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情绪投射对象。当理性讨论让位于道德审判,网络暴力便有了合理化的外衣。
和解脆弱,契约精神失守。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效力,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责任。然而在流量诱惑面前,契约精神不堪一击。商家在直播中继续讨论事件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调解协议,更体现了对法律约束力的漠视。这种“签字画押却出尔反尔”的闹剧,让契约精神沦为最直接的牺牲品。值得一提的是,风波中最无辜的是孩子。视频未经处理直接上传,四名未成年人的脸清晰可见,并很快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扩散。《民法典》第1019条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而涉及未成年人更应取得监护人同意。商家的做法,已涉嫌侵权。当孩子照片被做成乞讨表情包到处传播时,那些转发者毫无同情之心,还在自诩是正义的使者。
透过这起事件,再次表明:网络暴力具有“低成本与高危害累积”的特征。个体在网络空间发布的侮辱性、诽谤性或威胁性言论,单独来看往往属于轻微不法行为,但在信息不断累积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法益侵害的危险或实际后果。根据《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网络侮辱、诽谤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需要多方努力。平台应建立争议内容强制冷静机制,超万次播放时推送完整事实陈述;用户需践行“48小时延迟评判”原则;餐饮行业则需标准化服务规则,避免将经营纠纷异化为网络骂战。司法系统可建立网暴速裁通道,让施暴者付出实打实的代价。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人民法院要求和案件具体情况,及时查明行为主体,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相关工作需要不断探索,争取主动。
风波总会过去,但留下的裂痕需要弥补。当正义的拳头总打偏方向,受伤的终将是整个社会的互信根基。当把每一起小事都变成全民公审的素材时,我们终将生活在一个没有和解可能的战场。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