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王辉 潍坊报道
一台打印机,能有多大的能量?
在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前埠下村,这台小小的打印机给出了温暖答案——它是连接村委与民心之间的桥梁,也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守望者。
“可以帮我打印一下这份试卷吗?”“我的报名流程存到电脑上了,麻烦您啦!”一到寒暑假,前埠下村村委办公室里就热闹起来,孩子们攥着U盘或手机在一旁等待,打印机连声运转,将一道道习题、一张张表格变成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故事要从2018年讲起。彼时,前埠下村新班子刚上任,便发现村里学生作业打印成为一件让人头疼的事。问题看似不起眼,但多数家庭没有打印机,许多学校开始推行线上作业后,孩子们的打印需求也水涨船高。
“我们村大概有70多名学生,孩子们的父母上班打工,让家里老人出去打印也不现实,所以我们就决定开始免费给孩子们打印学习资料。”前埠下村党支部书记孙绍栋介绍,“既然村民有需要,我们就要及时回应。而且我们的打印机还是村民们捐助的,所以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无条件服务村民。”
此后,学习资料免费打印成为了常态。不只是寒暑假,日常有打印需要的孩子们也可以来到村委寻求帮助,有特殊情况时,值班工作人员还会随叫随到。根据粗略计算,单是一个寒假,这台打印机就要“吃下”约6000张学习资料,每张纸上都仿佛印着“及时回应”四个字。
基层工作的难点,往往藏在家长里短的细节中;群众的获得感,也常常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服务。这台早已成了村民“老熟人”的打印机,对于前埠下村的村民而言,并非小角色,更藏着村委“以小见大”的治理智慧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治理决心。
而这份为民服务的初心,又何止体现在一台打印机上?7年时间,前埠下村村委已然变成了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
每年秋天,考上大学、硕士、博士的学子都会收到村委发放的奖学金,红包里裹着全村对“读书改变命运”的坚信;每个月月底,理发师傅准时来到村里,为70岁以上老人修剪头发,推子划过鬓角的沙沙声里,推出老人们清爽的笑容;每逢生日或中秋,80岁以上的老人总会收到带着温度的生日蛋糕和月饼,这份温暖的“为老”之心,比奶油更甜。
从一张打印纸到一份奖学金,从一次理发到一盒月饼,前埠下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潍坊的温暖底色,没有藏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回应每一声“我需要”的真诚里,在守护每一个“小幸福”的坚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