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榕江的夏夜湿热依旧。7月23日晚,榕江二中足球场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距离7月26日“村超”灾后重启仅有三天,一场名为《重生》的大型文艺汇演正在这里进行紧张排练。
记者走进现场,感受到的不仅是排练的热度,更是榕江百姓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感恩之情——他们要用最真诚的表演和最质朴的心意,迎接“村超”的回归,更向在“6·23”洪灾中伸出援手的八方恩人道一声“谢谢”。
在排练间隙,一位身着精美水族服饰的女士告诉记者,她这身民族盛装是她表达心意的方式。谈及一个多月前那场洪水,她语气低沉地说:“我家的两个门面全部被洪水淹没,当时救援人员撤离时,我因为忙于处理自家被淹的门面,没能去送别。”这份未能亲自送别的遗憾,成为她坚持排练的动力。如今,家里的清理工作已完成,生产生活恢复正常。“希望通过参加节目,在节目的送别桥段,了却我的心愿。”
排练场边,一群侗族阿婆正在短暂休息。她们向记者介绍,能参与节目表演她们很高兴,希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感谢帮助过她们的人。一位阿婆说道:“我们准备了侗族特色的长桌宴,还有红蛋、手工缝制的鞋垫、花带和围巾等纪念品要送给恩人。”这些礼物都是阿婆们亲手制作的,从洪水退去、救援队伍离开后就开始筹备。阿婆们热情地发出邀请:“7月26日邀请大家来!我们将在河边摆起长桌宴,还要唱起敬酒的歌,办拦门酒迎接客人。”
在身着统一服装的排练队伍中,记者遇到了来自遵义市百年家政公司的几位员工。一位员工表示:“当时看到榕江需要人手,我们就来了。”此次重返榕江,灾后重建的景象仍让她们揪心:“有些饭店还没有开业,看着心里很难受。”公司的杨店长回忆道:“我们当时每天要制作七八千甚至近万份盒饭,保障前线救援人员的饮食。”这份在灶台前挥汗如雨的力量,同样是支撑榕江渡过难关的重要基石。
操场上,各方阵队伍来回走位,反复练习自己所承担的表演任务。该节目总导演倪祖勤站在高台上指挥着队伍,目光如炬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她向记者介绍:“节目《重生》讲述的是榕江遭遇特大洪水后,各方救援力量前来支援,最后送别救援人员的全过程。”参与演出的阵容包括了参与救援的民兵连成员、各救援队人士、普通群众以及家中同样受灾的榕江群众和二中的学生们。
在闷热的夏夜里,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每一次走位、每一次呐喊都饱含深情与力量。
榕江二中的灯光,照亮了排练场上每一张专注而坚韧的脸庞。身着水族精美服饰的女士,是弥补未送别恩人的心愿;侗族阿婆们准备的鞋垫花带,是灯下无数个夜晚的指尖心意;遵义家政员工们整齐的队列,是“能出力就出力”的朴实担当;民兵和学生们铿锵的步伐与诵读,是守护家园的庄严承诺。
这里没有镁光灯下的明星,只有经历过洪灾洗礼的普通百姓。7月26日的“村超”重启,不仅是一场足球赛事的回归,更将是榕江人民向所有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们,献上的一场关于坚韧、团结与重生的大型谢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杨凯茗 周睿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陈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