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简介)

本文阅读简介:

  • 1、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什么事件
  • 2、谁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
  • 3、石敬瑭是如何把两宋君臣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的?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什么事件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汉族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四百年。

谁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而促使石敬瑭决心割该地区的原因,是他和后唐皇帝间的互相猜忌。

       

在他担任后唐的河东节度使时,由于功高震主受到后唐皇帝李从珂的猜忌。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石敬瑭便起兵反抗后唐。不过,由于手下兵力不足,被后唐军包围在太原城。为了避免自己兵败被杀,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的支持,承诺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

燕云十六州有多重要呢?该区域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自秦汉时期,便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重点经营的战略要地。北方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部队,一旦进入平坦的中原地区,将会所向披靡,中原王朝必然难以应对。

而燕云地区则是处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一片群山,随着中原王朝在此地的经营,形成了一整套防御体系,也成为了游牧民族南下的巨大障碍。

当石敬瑭将燕云地区送出去之后,曾经护卫中原的壁垒变成了对手的高墙。得到此地的辽国,成为了悬在中原地区北方的一把利剑,何时出鞘完全取决于对方的想法与心情。为了防范不知何时出现的战事,后来的中原王朝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即便是后来的北宋,当基本完成统一之后,却也不得不忍受北方防线的脆弱带来的无解难题。只要北方辽或金王朝,决意南下之后,没有了燕云地区的阻挡,便可长驱直入,直抵北宋腹地。他们的进攻,严重影响到了中原王朝的稳定发展,最后北宋也亡于金人之手。

       

直到四百年后,明将徐达、常遇春攻占元大都,才正式收复了燕云地区。石敬瑭的行为,花费了后世人数百年的奋斗,才最终弥补了这个缺憾。

石敬瑭是如何把两宋君臣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的?

纵观整个宋史,可以发现历代宋帝一直心心念念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收复这一地区,似乎成为了宋帝"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在北宋建国之后,宋帝国不断北伐,想要将这一地区从契丹人手中夺回,却屡屡失败。

燕云十六州本就归属于中原封建王朝,后曾被石敬瑭主动割让给契丹人。至此以后,契丹一直统治着这里,对宋帝国时时刻刻构成着威胁。

那么石敬瑭是如何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的呢?他又为何要如此行事呢?

上图——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

一、李从珂派兵围剿石敬瑭

石敬瑭刚刚展露头角之时,曾是李嗣源的部将之一。在与李嗣源并肩作战的几年里,因其武艺高超见识过人,逐渐成为李嗣源的心腹。而石敬瑭对有知遇之恩的李嗣源也十分忠诚,与其经历了许多生死劫难。在李嗣源登上皇位之后,石敬瑭依旧对其忠心耿耿。这一时期的石敬瑭,足以堪称忠臣良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元933年李嗣源匆匆离世,其子李从厚成为了后唐新君。但仅仅过了一年,李从厚就在一场变乱中被李从珂所杀,后唐转眼又被李从珂所控制。夺得大位的李从珂,一直将石敬瑭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刻筹划着如何将其除去。公元936年李从珂派兵围剿石敬瑭,二人之间的矛盾随即被激化至顶点。对此,《辽史·列传·高模翰传》中曾经有过相关记载:

···唐遣张敬达、杨光远帅师五十万攻太原,势锐甚···

上图——如今的太原

李从珂和石敬瑭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包括李从珂派兵围剿石敬瑭,其实都可以称得上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李从珂本就是通过篡权才夺得皇帝之位,自然会对政权的是否稳固的问题十分敏感。石敬瑭作为前朝旧臣、重臣,手中还握有重兵,自然会成为其重点提防的对象。

李从珂意在削弱石敬瑭的势力,从而减少后者对其统治地位的威胁;而石敬瑭也不愿就这样白白交出兵权,成为俎上鱼肉。这也就意味着二者之间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最终只能以战争的形式付诸解决。在李从珂的压迫下,石敬瑭被逼上了绝路,这便为后来与契丹缔结盟约并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埋下了伏笔。

上图——石敬瑭戎装像

二、割让燕云十六州,以求讨好契丹

为了摆脱当前困境,石敬瑭思虑再三决定借助契丹人的力量。不过契丹人与李从珂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恩怨或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不会平白无故的出兵支援。所谓无利不起早,石敬瑭为调动契丹人的积极性索性开出了一个天价,即割让燕云十六州。

上图——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不仅如此,石敬瑭还向契丹人承诺,将在摆脱当前困境之后每年向契丹进贡,并与契丹皇帝父子相称。对于契丹人来说,认石敬瑭这样一个干儿子并没有什么意义。真正值得重视的,则是燕云十六州及每年的贡品。正是因为如此,契丹才决定出兵相助。对此,《辽史·列传·高模翰传》中曾经有过相关记载:

···征兵出雁门,模翰与敬达军接战,败之,太原围解···帝召模翰等赐以酒馔,亲飨士卒,士气益振。

我们不妨退一步来思考,假设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仅仅是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骗取契丹人的信任,从而使其派兵增援并解除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是从史料中记载的内容来看,契丹军的战斗力远高于后唐军,而后唐军又能够保持对石敬瑭及其麾下部队优势。这也就意味着石敬瑭及其控制的部队根本无力与契丹军一战。此时纵使他想要反悔也已经追悔莫及,燕云十六州已经是契丹人的囊中之物了。

上图——壁画上的契丹人形象

三、 受契丹册封登上大位

在得到了契丹军的帮助之后,石敬瑭与李从珂之间的攻守关系立刻出现了转换。加上耶律德光也曾明确表示要扶持石敬瑭取代后唐进而自立,这对石敬瑭来说更是如虎添翼。公元936年,石敬瑭挥军攻入后唐都城洛阳,随后于开封登基自立,是为后晋。对此,《辽史·本纪·太宗》中曾经有过相关记载:

···召敬瑭至行在所,赐坐,上从容语之曰:"吾三千里举兵而来,一战而胜,殆天意也,观汝雄伟弘大,宜受兹南土,世为我藩辅。"遂命有司设坛晋阳,备礼册命。

从上述材料可以明显看出石敬瑭所控制的后晋,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契丹藩属国的身份。对于契丹人来说,想要攻克并吞并后晋领土并不是什么难事。仅仅是因为认为这里并不适合契丹人居住,因此才将此地托付给石敬瑭"保管"。

对于契丹人来说,石敬瑭仅仅是一个傀儡而已,但石敬瑭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在此后的时日里,石敬瑭及其后继君主一直在尝试脱离契丹的控制,最后公开反对契丹。虽然后晋终究还是被契丹所灭,但后者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契丹此举也可以称得上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上图——后晋疆域示意图

四、 结语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确定,石敬瑭倒向契丹时到底是为了摆脱李从珂的围剿,还是当时就已经萌生了自立登上大位的野心。不过在当时,石敬瑭的幕僚大多都反对其做法,认为这样做实在太过屈辱。况且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代价未免也太大。

但是不管怎么说,石敬瑭最终还是坚持要倒向契丹,也确确实实按照约定将燕云十六州交付给了契丹人。自此以后,石敬瑭半生积攒起来的声望几乎毁于一旦。而他也因此,遭尽了后世的唾骂。

即便在北宋帝国建立之后,燕云十六州依旧没有回到中原封建王朝的控制之下。为了夺回这一区域,两宋诸多君主发动了多次北伐,但最终都未能取得预想中的战果。而两宋的灭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因为宋帝一味地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导致的。

上一篇: 捏脊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的区别,捏脊的正确手法图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