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关于小儿捏脊,最关心的6个问题答疑
- 2、小儿推拿|日常保健常用穴——捏脊!
- 3、总结了很久,宝宝捏脊好处多!怎么捏?捏几遍?
- 4、捶肩捏背的原理
- 5、七岁以上小孩捏脊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捏,这个
关于小儿捏脊,最关心的6个问题答疑
小儿捏脊是指按一定的方法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因为对治疗小儿“积滞”等脾胃疾病效果显著,又称“捏积”。有研究表明,捏脊能够增强小儿机体免疫力,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随着网络 科技 的发达,家长们获取医学相关知识的途径越发的多,许多家长对于小儿捏脊也渐渐有了了解,但是很多网页信息真假难辨出现操作错误,或者看了书本之后仍无从下手,下面将深入浅出带领家长们一起 探索 小儿捏脊认识的对与错。
一、如何捏脊?
正确示范:将幼儿俯卧在床上,暴露整个腰背。家长站在小儿的旁侧,预热双手,注意防止所处环境温度过低,先将两食指抵于脊背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上捏脊是自长强穴起,一直捏至大椎穴止,下捏脊则反之,重复以上动作3~9遍为宜。
错误示范:未预热双手,在低温空调房进行捏脊;两拇指、食指指腹无规律轮替进行提捏幼儿腰背皮肤;提捏后松开手重新提捏上一部位皮肤;部分家长捏脊时手并非在捏捻,而是拧转,追求“自我发明”随意拿捏拧转,兀自认为自身手法轻盈,手法粗暴,伤及患儿。
二、捏脊的力度
小儿捏脊的力度要求是柔和、均匀、连贯、渗透、持久,整体操作循序渐进。捏起的皮肉由少到多,用力由轻逐渐适当加重。初学家长对于手法生疏,建议先在模型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上练手,等到手法较为熟练,且掌握了对力度掌控后方可施术于儿童。此外,部分幼儿因初次接触新事物,且暴露的是背部,致使无法正面观察,并要求小儿坚持适当时间的俯卧位,存在一定难度,初始会产生畏惧、害怕心理,不能配合,或者由于家长力度掌握欠佳,致使幼儿疼痛产生抵触心理,因此需要家长在捏脊过程中及时根据宝宝的反应来调整力度和速度,时刻进行心理疏导和抚摸或者挑逗。
三、捏脊注意事项
1、操作者手指甲必须剪短修平,以免刮伤被捏者皮肉;
2、环境应气温适宜,回避风寒,以防着凉;
3、操作者保障接触幼儿的双手温暖;
4、若背部皮肤有破损、脊椎损伤、皮肤病,有心脏病、发热等的患儿,需要谨慎使用捏脊疗法,及时医院就诊。
四、小儿捏脊知识问答
家长们关于小儿捏脊有着许多的疑惑,这边整理了较为常见的问题为各位家长做出解答。
问题1.孩子皮厚捏不起来怎么办?
主要源于家长操作手法不够熟练,太过急于求成。由于幼儿的皮肤是比较薄嫩的,实际上大多捏脊是很好捏捻的。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操作时注意轻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多加练习,可以适当涂抹润肤露等润滑。
问题2.天天晚上给小孩捏脊好吗?不是说晚上做捏脊比较好吗?为什么睡前不能捏?
不建议每天为小儿捏脊,建议针对情况一周3~4次为宜,过度的捏脊容易造成皮肤、肌肉损伤甚至脊柱损伤;由于捏脊是分为上捏脊和下捏脊,大部分家长仅知道上捏脊,上捏脊主要是补阳气的作用,晚上气温较低且阳气应当入于阴,这时候捏脊孔不得其利反受其害,按一天时辰来看,早上旭日东升,也是人体一身阳气生发之时,此时上捏脊顺应了大自然规律,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问题3.宝宝积食可以捏脊吗?
宝宝食积是可以使用捏脊的。但是正如前面提过,捏脊分为上捏脊和下捏脊,两者主要区别下捏脊主要是逆泻督脉,平时多用于实热症,而上捏脊的根本目的是补阳气,适合于虚寒证。宝宝食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法。
问题4.小孩捏脊一次最多捏几遍?
3~9遍为宜,过则为害,少则无用。
问题5.小儿捏脊提拉有响声是好是坏?
若掌握得法,操作娴熟,在提拉皮肉时,可听到清晰的“嗒”、“嗒”声。这是筋膜之间的淤积粘结被松开的好现象,但是切忌强行追逐此效果,家长容易手法粗暴,损伤小儿。
问题6.本来宝宝咳嗽不厉害,捏脊后厉害了,怎么回事?
多是对这种治疗方法不敏感,或者是疾病本身很严重,建议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检查。也存在部分家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上捏脊和下捏脊或者过于频繁操作,操作时间错误等导致正气受损,进而咳嗽进一步加重。
本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沈健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小儿推拿|日常保健常用穴——捏脊!
近几年,小儿推拿盛行,为避免孩子吃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小儿推拿备受家长追捧。家长不光经常带孩子去推拿保健,更是亲自去培训机构学习小儿推拿的操作手法。不管您是否了解,相信一说到小儿推拿手法,最让家长朋友熟知的,非捏脊莫属了。但是另一方面,相信许多家长又对捏脊有所疑惑:捏脊到底应该向上捏还是向下捏呢?向上和向下都有什么作用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这就要从捏脊的原理说起了。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说文解字》释曰:“衣背缝也。”表示督脉循行与后背正中。又曰:“督,察也。”有总督、统率之义。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 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 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日常保健一般应用上捏脊。所以我们来详细说说上捏脊,下捏脊的操作手法与之相同,方向相反。
如果小儿已经习惯捏脊,可以承受更强的力度,在捏的过程中, 可每捏三下捏住小儿皮肤表面向上提一下,叫做“捏三提一”,亦可“捏五提一”,重复操作。 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加强针对性治疗的作用。每次捏脊可重复3~5次,一般每天操作一次。
扶正祛邪,强腰脊,调理脏腑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显著,几乎所有的脾胃疾病都可以应用。临床常用于治疗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便秘、咳喘、夜啼、自闭等症,或用于日常保健。
脾胃虚弱;体质较弱;阳虚;日常保健等!
下捏脊
【操作】
下捏脊操作与上捏脊手的动作一样,方向相反,但是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
【适用范围】
清热泻火,适用于实热如发热、便秘等。
提醒大家一点,推拿时要用介质的,不要忘了噢~
捏脊注意事项
手法
捏脊捏到大椎时一定要提两下;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捏脊时间
捏脊一般适用于半岁~7岁的孩子,且应空腹操作,饭后不宜捏脊,且早上起床后捏脊最为适宜,因为捏脊有升发阳气的作用,早上正是人体一身之气升发之时,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否则升发阳气太过,伤及体阴,反招实热病患。有些家长反应晚上给孩子上捏脊后睡眠变差甚至烦躁不安,就是这个原因。
冬天能捏脊吗?
同样的道理,冬天养藏,储存阳气,上捏脊会造成阳气外泄,而且因为冬天较冷,阳气外泄就易感染风寒,所以原则上冬季不宜捏脊,大家一定注意。
了解了这么多,现在,家长们可以放心的给自己的孩子捏脊啦~
来源/中医罗大伦
总结了很久,宝宝捏脊好处多!怎么捏?捏几遍?
总结了很久,宝宝捏脊好处多!怎么捏?捏几遍?
有一些的学生家长体现长时间的给宝宝捏脊,真的是很有实际效果。宝宝体质好非常少得病,并且睡眠好,不大吵大闹这些,这都是捏脊的好处。①宝宝假如由于肠胃不适感造成的消化不好,拉肚子等表现,捏脊的好处便是有助于健脾养胃;②习惯性感觉宝宝免疫能力弱,咳嗽有痰等,捏脊有助于调整阴阳调和,增强免疫力;③宝宝发生遗尿,出汗多,爱闹,睡眠质量不好,根据捏脊是可以改进的;④捏脊能够有益于五脏六腑的运行,提升阳气,间接性的其实也能够有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的。
①宝宝平趴到婴儿抚触台或者床边等都能够,后背释放压力情况;②父母坐落于宝宝的正后方,除拇指和无名指外,其它手指头维持半握紧拳头的情况;③父母的两手拇指弯折,轻轻地抵靠在宝宝的尾椎骨上边,拇指与无名指一同轻轻地捏紧肌肤,慢慢的往上面挪动,依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能够添加“捏三下提一下”“捏五下提一下”的姿势;④最终捏脊完成后,捏脊人从上往下,顺着脊椎和脊柱2侧,轻按3到5遍就可以完毕捏脊的姿势了。
①大部分如今捏脊全是以提升阳气为主导,从下往上开展捏脊,中医学上称之为“补”,可是捏脊都是有从上往下的,中医学上称之为“泄”,日常生活普遍是指从下往上捏脊,从上往下捏很少见,假如宝宝归属于阴虚火旺状况的,一般是必须先泄内火旺,防止内火旺而危害别的五脏六腑的运行;②捏脊的时间段不可以太长。并不是越长越好,提议依据小孩身体情况,一般维持在3到9遍或是是三到五分钟就可以;
③捏脊时宝宝不可以挨饿也不要吃饱了情况,最好是在餐后2钟头,能够选在早上的时间范围捏脊最好;④宝宝有发高烧,感柒或是人体不舒适等状况不推荐捏脊;⑤提前准备捏脊时,准备充分好屋子,例如室内温度,灯光效果等;⑥3个月里的宝宝能够给宝宝做一做后背婴儿抚触,由于宝宝肌肤较为较能,后面可改成捏脊的姿势;⑦捏脊时能够给宝宝擦抹点物质,防止搓揉宝宝鲜嫩的肌肤,而损害到宝宝。
捶肩捏背的原理
一般的小儿推拿教材和养生书籍中所说的捏脊指的是上捏脊(即是从下往上捏),但实际应用当中,也会有下捏脊(从上往下)。
因为日常保健下捏脊用得比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脊。上捏脊还是下捏脊有不同的作用,要了解其作用就得知道捏脊的原理。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
根据经络按摩“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
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调理。
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
比如实热证的小儿发烧,手上的穴位推拿完后加推背至皮肤发红发热,能有效加快退烧速度。
上捏脊能调动一身阳气,阳气升,可温肾健脾,令脾肾得以运化,同时,捏脊经过后背膀胱经上一系列重要腧穴,对肾、脾、肺都有直接影响因为上捏脊的根本目的是补阳气,所以更适合虚寒证为主的积食、便秘、腹泻、感冒等情况,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而言,阳气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会增强,胃口也会变好。
而对于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证就不适合经常上捏脊,否则会越捏内火越重,就很可能会出现便秘加重,口舌生疮,盗汗加剧,晚上睡觉烦躁甚至发烧
七岁以上小孩捏脊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捏,这个
捏脊都是从下往上,从长强穴捏到大椎穴的,注意手法可以平滚捏上去,或者捏三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