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灵渠(桂林灵渠景区在哪里)

本文阅读简介:

  • 1、灵渠被入选什么遗产?
  • 2、灵渠沟通了哪两大水系?
  • 3、灵渠连接了哪两条河啊
  • 4、灵渠的作用和意义
  • 5、灵渠入选什么遗产?
  • 6、广西灵渠的景点介绍

灵渠被入选什么遗产?

01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灵渠是世界上首例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人工运河连接两个不同水系的实践之一,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

灵渠位于桂林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千米,是连接湘江和漓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一条古代运河。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南疆边防开凿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建成,初名秦凿渠,后根据唐朝桂州刺史鱼孟威的《桂州重修灵渠记》载,乃称为灵渠。

灵渠是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凿的运河。综观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条运河比灵渠的修建更早的了。

位于桂北地区的兴安县,层峦叠嶂,河川纵横。在兴安县东南,耸峙着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其南部则蜿蜒着海洋山。兴安县西北,雄踞着越城岭。因此,兴安地形就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东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则是北高南低。于是在兴安县腰部,形成一个海拔仅两百米左右的低地,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

这里历来都是湖南进入广西的一条交通要道。由于兴安地形上的这一特点,自然形成了水系分界上的特征: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发源于海洋山,从南往北流至兴安县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经全州进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广西著名的漓江,发源于越城岭主峰猫儿山,往南流至兴安溶江,经灵川、桂林,在梧州汇入西江,至广东注入南海。

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两江流向相反,故而兴安俗谚有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之说。兴安这种地形特点和水系分界,为灵渠的修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灵渠建成以后,沟通了五岭以北的湘江和以南的漓江,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联系了起来。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大小天平是指修筑在兴安县城东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一道拦河坝。是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海洋河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是灵渠的枢纽工程。习惯上将大小天平以上的河道称为海洋河,以下为湘江。

大小天平坝的施工十分精巧。最底层是用长2~2.5米、直径为 20~25厘米的松木桩密排,在此基础上,于大坝的迎水面和跌水面浆砌平整的巨型条石,每两块浆砌条石的骑缝处,均凿有燕尾形石槽,槽内用铸铁嵌牢,使整座大坝的巨石浑然一体,坚不可摧。

迎水面条石砌成阶梯状,砌石高度1.70~2.24米;跌水面砌石高度仅0.6~1米,使大坝形成一个前高后低的坡面。由于降低了跌水面的高度,大大减轻了漫过坝面的水流对坝基的冲击,避免了坝基被水流掏空。迎水面和跌水面之间的坝体坡面,则以厚15~20厘米、长1米左右的不规则条石竖插,块块相叠,形似鱼磷,因而名“鱼磷石”。

鱼磷石构成的坡面,凹凸不平,使漫过坝面的水流成跳跃式下泄,减缓了流速,不至对坝体构成威胁。洪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于石缝之中,反而可以起到加固大坝的作用。

灵渠是世界上首例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人工运河连接两个不同水系的实践之一,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年来,通过对大小天平全面维修,铧嘴、水街恢复原貌,对南渠县城段进行清淤和补漏,对坍塌的秦堤进行抢修保护,对北渠进行维修加固,南渠一、二期修缮工程,加上灵渠公园及水街建设、灵渠复航工程、沿岸村落环境整合整治工程等工作,灵渠的保护与展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

灵渠沟通了哪两大水系?

灵渠沟通了哪两大水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灵渠也称“湘桂运河”,又因在广西兴安县境内而称兴安运河。灵渠分南北两渠,南渠注漓水,北渠注湘水,南渠占水量十分之三,北渠占水量十分之七,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灵渠由于设计巧妙,一年四季均可通航。

灵渠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

秦朝修建的灵渠他沟通了哪两大水系简要说明革革修筑的最初目的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

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开凿于西元前214年(秦)。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公尺,相对高度20∼30公尺,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公尺。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于「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泄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现代的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后,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著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著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秦始皇派人兴修灵渠,沟通了哪两个水系?

湘水和漓水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军尉屠睢指军50万大军,分5路南下,对居住在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了支援征服南越和西瓯的战争,解决进攻南越秦军的供应问题,秦始皇派监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开凿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这就是著名的灵渠。该渠选择湘水和漓水最近的地方开凿,全长30公里,沟通了江南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该渠构思巧妙,故名灵渠。 灵渠的修成保障了秦军作战的需要,为秦军取得统一南越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到始皇三十三年末,秦军终于将包括西瓯及南越在内的“百越”之地全部占领,建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灵渠的建成,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直到明、清时代,灵渠还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由灵渠连接起来的两大水系,南北延伸约2000公里,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灵渠连接了哪两条河啊

灵渠

灵渠开凿于公元前218年(秦代).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灵渠地处桂林兴安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灵渠为秦始皇帝时期所建,至今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其设计之精巧,令人赞叹.

这个属于地理,怎么发到反病毒板块来了

灵渠的作用和意义

灵渠的作用和意义:

1、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四十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2、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灵渠的水文特征:

灵渠渠首海拔高程为212.08米,灵河口海拔高程181.8米,平均纵坡1.09‰,多年年平均水位184.10米,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86.97米,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83.76米,极端最高水位是1985年5月27日为188.52米,极端最低水位是1964年12月30日为183.57米。

多年平均流量11.3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大流量343.38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小流量1.26立方米每秒,极端最大流量是1976年5月15日为662立方米每秒,极端最小流量是1989年12月20日为0.35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论蕴藏量3570千瓦,可开发利用630千瓦。

灵渠入选什么遗产?

广西的灵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正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于当地时间8月13日晚公布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都江堰、灵渠、姜席堰和长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灵渠全长36.4公里,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是中国南北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和周边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灵渠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r\n更多关于灵渠入选什么遗产,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广西灵渠的景点介绍

广西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分南渠和北渠,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水清如镜、古树参天、文物古迹众多、尤其是水街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市井风情都鲜活地再现着千年历史文化。灵渠景区现已成为桂林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大桂林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点介绍

美龄亭

1941年8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游览了灵渠,后国民党兴安政府在铧嘴之上建亭一座,命名美龄亭以示纪念,亭中有清朝的"湘漓分派"和明朝的"伏波遗迹"两块石碑,这里清山秀水,绿树成荫。

古树吞碑

此景观为天下一奇,一棵已有780多年的重杨树正在吞吃着一块乾隆十二年的古碑,而且至今重杨树还在以每三年一公分的速度在吞吃着树下方的古碑。

四贤祠

四贤祠因奉祀对开凿和完善灵渠有功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而得名,四贤祠元代以前就存在,叫灵济庙,清代太平军攻占兴安时,战火延至四贤祠,祠庙被火焚毁,现存四贤祠为1985年重建,祠内有四贤塑像及天下奇观--古树吞碑。

上一篇: 加拿大感恩节(加拿大感恩节放假吗)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