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烟火人间,滋味长存。“主理人”这个称呼,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定义——他们不再只是经营者,更是将个人特质与品牌深度绑定的生活文化构建者。
在贵阳的街头巷尾,就藏着这样一群“主理人”。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不谈高深的道理,只相信真材实料,日复一日守着一方小摊、一家小店。他们既是灶前掌勺的经营者,也是用双手传递温度、诠释生活本味的人。
一碗粉、一块洋芋粑、一份丝娃娃……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串联起街坊邻里的日常,也承载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气息。
我们把他们,称作“烟火主理人”。
早上十点,贵阳的巷子里飘起熟悉的猪油香。老两口特色洋芋粑摊前,主理人潘高英手里的铁勺与锅沿碰撞出清脆声响,这是她坚持了三十八年的日常。
“1987年开始卖,两毛钱一个。”她麻利地翻动着金黄的洋芋粑,“现在四块,物价都涨了咋不涨?”问起当初为什么选择卖洋芋粑,她答得朴实:“我要生活嘛,自己要摸索的。”
没有所谓的独门秘方,她靠的是真材实料:“威宁洋芋,全部用猪油炸,辣椒自家做。货真价实嘛!”国庆期间,这个小摊前排起长队:“忙得很,从早上十点炸到晚上十点,全家人一起帮忙。”
制作洋芋粑是场精细的接力:先洗洋芋,洗好再煮,煮好剥皮,剥皮后冲水,冲好了才能捏。加盐加葱的全过程都由家人亲手完成。“纯手工的,没加别的东西。”她特别强调。
“以前没有网络,全靠本地人一个传一个。”如今,外地客人循着网络找过来:“他们还喊邮寄,我们都做了真空包装,但不能保证太长时间。”当问到还要做多久时,她笑着说:“做到好久就算好久,有年轻人帮忙,还能再做。”
暮色渐沉,油锅里的洋芋粑依然滋滋作响。三十八年,1万多个日夜,一个个洋芋粑见证了贵阳街头的变迁,也成了这座城市味觉记忆里最温暖的一笔。
当你在贵阳街头闻到这股熟悉的猪油香,不妨停下脚步。这份朴实的坚持,比任何网红美食都更值得品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实习生 冉星星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