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产儿96天闯关成功,淄博680g“掌心宝宝”平安出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晓光 通讯员 张锐

近日,一个特殊的“小勇士”从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平安出院,这名出生体重680克的超早产儿,用他的顽强和医护人员的坚守,共同书写了一个关于生命奇迹的温暖故事。

据悉,这名超早产儿胎龄仅24周,因母亲胎膜早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等原因不得不提前降生,在新生儿科医护团队96个日夜的精细化治疗与守护下,顺利闯过呼吸、喂养、感染等多重难关,体重增长至2410克,最终平安出院。

产前阶段,新生儿科主任耿红丽带领团队第一时间介入,对孕妇及胎儿进行全面会诊与产前评估,为迎接这个特殊小生命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了周密的预案。

分娩当日,产房气氛紧张而有序。产时复苏抢救小组提前进驻产房,严阵以待,宝宝出生时自主呼吸微弱、皮肤青紫,情况危急。抢救团队争分夺秒、科学救治,通过保鲜膜保温、气管插管、T组合复苏器正压通气及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等系列措施,为这个仅680克的小生命撑起了“生命之肺”。初步复苏稳定后,宝宝在转运暖箱和呼吸机的支持下,被安全转入NICU继续治疗。

转入NICU后,医疗团队立即启动"黄金1小时"救治方案,在生命最初的关键阶段争分夺秒地展开救治。迅速完成脐动静脉置管,建立了稳固的生命支持通道,为后续的呼吸支持、营养供给和药物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呼吸管理是超早产儿救治的核心环节,也是首要难关。在“黄金1小时”内建立稳定通气后,宝宝经历了精细化的呼吸支持过渡,从最初14天的有创呼吸支持,平稳过渡到36天的无创呼吸支持,再经过7天的经鼻加温加湿高流量氧疗,最终帮助宝宝成功实现完全自主呼吸。这一精心设计的“阶梯式”撤机方案,充分体现了团队对早产儿呼吸生理的精准把握。

同时,喂养挑战接踵而至。从初期的母乳口腔护理,到每6小时0.5毫升的微量喂养,再到逐步过渡至每2小时一次常规喂养,团队密切监测喂养耐受性,耐心调整方案,帮助小宝肠道功能逐步发育成熟,体重稳步增长。在严格的院感控制体系下,宝宝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院内感染,为康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了专业的医疗救治,科室还特别注重为宝宝提供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通过袋鼠式护理、抚触护理和适度的感官刺激,为宝宝营造了安全、熟悉的成长环境。科室特有的家庭过渡病房更是让母亲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步参与到宝宝的日常护理中,掌握了生命体征观察、喂养等必备技能,为出院后的家庭照护做好了充分准备。

从680克到2410克,从呼吸微弱到自由呼吸,这96个日夜的坚守,不仅是一个医疗救治的成功案例,更是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在超早产儿综合救治能力与人文关怀理念的生动体现。

新生儿科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以患儿为中心”的宗旨,不断精进技术、优化服务,为更多危重新生儿托起生命的希望,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圆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