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清朗网络空间 守护青春成长

据报道,我国10至19岁网民规模已达1.44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网络原住民”的身份成长,互联网已深度融合他们的生活。但工具不应反客为主,人更不能成为网络的附庸。如何引导青少年在数字浪潮中保持清醒、健康成长,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青少年阶段心理具有鲜明的过渡性,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认知能力发展,情绪仍易波动。而在网络空间中,博眼球、低俗化的内容往往传播最广,这些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发展与人格塑造。杜绝网络依赖,不能仅靠限制青少年,“无其器则无其道”,唯有从“器”与“道”两方面协同发力,才能系统构建健康的网络育人环境。

“千堵万堵,不如清理源头”,从源头上就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从2016年以来,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的“清朗”行动,治理范围覆盖各平台各环节,清理各类违规信息,有效维护了网络环境。从数据源头清理不良信息,是为青少年构建的第一道隔离污染信息的“隔离带”。

防止青少年依赖网络,须加强对电子设备的合理管控。网络依赖终须通过设备实现,因此,做好设备管理是避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自2019年起,国家网信办推动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截至今年十月,已有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各大手机品牌在系统设置中也包含青少年模式。在该模式下软件推送的内容经过严格筛选,且设备使用时间受到家长掌控,是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有效措施。但该模式并非默认设置,且很多家长并不知晓,仍需进一步推广和宣传。

治理网络空间,不仅要从“器”上下手,更要治之有道。2016年《网络安全法》颁布,互联网相关法律体系开始成形,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纷纷出台,网络空间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未成年网络保护条例》的施行,更是直接确立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为青少年在网络空间提供法律保护。

“以器为体”,是从内容源头到使用终端落实规范管理;“以道为用”,是在法治框架下与时俱进完善治理体系。唯有坚持器道并举、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青少年的网络依赖,还他们一个清朗、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诗创(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杨虹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