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00后大学生情侣卖灌饼 从摆摊到开店 “每次咬牙坚持总会看到希望”

大皖新闻讯 10月13日清晨5时许,池州主城区翠柏南路还沉浸在晨曦的薄暗里,池州学院大四学生丁昊和汪艳芳已骑着三轮车停在“烤炉鸡蛋灌饼店”门口。车斗里码着新鲜的面粉、鸡蛋和土豆,两人弯腰搬食材的动作熟练利落。这对2003年出生、来自池州市贵池区的大学生情侣,正用最朴素的忙碌,开启属于他们的创业日常。

大学生情侣实习期开启创业路

丁昊是池州市贵池区江口街道人,汪艳芳则为贵池区殷汇镇人。两人同为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并且是一对情侣。谈及两人的创业,不得不提及学校提前安排的实习。按照池州学院以往惯例,实习多在大四期间进行,可大三时,两人所在院系提前启动实习计划。

然而两人很快发现本专业实习工资远不够日常开支,“与其靠家里补贴,不如自己做点事”的想法,在丁昊刷到一条抖音视频后有了方向。画面里的烤炉鸡蛋灌饼,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丰富的配菜,看得两人动了“摆摊试试”的心思。

大学城夜市摊点的“排队王”

为摸清这门生意的门道,他们先奔往合肥考察当地门店,可实际尝过却觉得差了点味道;不甘心的两人又专程赶赴山东,终于在当地找到一家让他们眼前一亮的店。“咬下去的瞬间就知道,这是我想要的味道!”丁昊当即决定拜师学艺。那次学艺算上住宿、车费花了近5000元,“钱花得值,学到了真手艺”。

回到池州后,两人对着食材反复调试:汪艳芳参照网上的教程腌泡菜,酸咸度试了十几次才定版;丁昊则琢磨出专属香粉和酱料,撒在饼上多了层独特香气。“我们做得贴合池州人的口味,才能留住客。”汪艳芳说,这是他们从一开始就认准的理。

40℃高温下烤饼差点中暑

今年4月18日傍晚6时许,池州学院门口的夜市亮起灯,丁昊和汪艳芳的小三轮车第一次出摊。可直到收摊,营业额仅48元。“看着旁边摊位人来人往,我们的摊前却没几个人,真想收摊不干了。”汪艳芳至今记得当时的失落——凌晨5点就起来备料,忙活一天却只卖了几张饼。

但失落没持续太久。此后没课的傍晚,两人准时守在摊前:丁昊站在炉边,擀皮、灌蛋、烤饼一气呵成,饼皮烤至金黄时,滋滋冒香的声音格外诱人;汪艳芳则在一旁招呼客人、打包,遇到学生多问几句“辣不辣”,她都耐心回答。日子忙碌,却藏着细碎的期待。

小情侣和兼职正在擀饼皮。

今年夏天的高温,成了他们创业路上的一场“硬仗”。夜晚地面温度超40℃,炉边热得像个蒸笼,丁昊没站多久,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后背的衣服湿透,能拧出水来。“有天忘带电风扇,做着做着就心跳加速、眼前发晕,只能跟小汪说‘得停一下’。”丁昊回忆,但看着排队的学生,他没歇多久。汪艳芳骑着电瓶车回出租房,火速取来风扇,等他稍微缓过来,两人又一起守到最后一个客人离开。

慢慢的,小摊攒起了名气。熟客都知道,丁昊的饼“外皮脆、酱料香”,汪艳芳的泡菜酸甜解腻,就连酱料都是她小火慢熬、一勺勺试出来的。他们建了个400多人的客户群,每天发出摊信息,考试季还会多备食材。“有学生一次买3个分室友,还有毕业学长专门回来,说‘就想念这口’。”这些认可,成了两人咬牙坚持的动力,而小摊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平均每天营业额都在千元左右。

租店后经历低谷认真复盘

今年9月读大四后,两人做了个大胆决定:投资1万余元,在主城区租间门面,把流动小摊变成固定门店。“既能突破寒暑假和夜市的时间限制,也能让更多池州人吃到我们的饼。”丁昊说,营业时间从之前的傍晚出摊变成早6点至晚8点营业,虽然自己的休息时间没了,但生意能做得更稳。

10月9日门店试营业,可第一天就遇了挫:营业额不足100元。“之前摆摊生意不错,还在群里和抖音预热了,落差真的很大。”丁昊说,收摊后两人坐在空店里沉默很久,甚至怀疑“是不是地址选错了”。汪艳芳也跟着焦虑:“我们之前主要服务学生,会不会不懂市区客流的喜好?是不是宣传还不够?”

位于池州主城区的门店。

焦虑后两人就复盘调整:客人说“红色塑料袋不安全”,立刻换成食品级透明袋;发现“很多人找不到店”,当晚就开启抖音直播。打烊后,两人举着手机对着门头直播,丁昊跟网友聊天,有人问“具体在哪条路”,他们就对着镜头指方向;有人问“能不能做不辣的”,丁昊就笑着回应:“可以,下步我们还要上你爱吃的豆腐皮、海带丝”。

这之后,变化悄悄发生:试营业第二天营业额200元,第三天400元,第四天600元,到10月13日,直接冲到900元。更让他们暖心的是,抖音直播间里有人留言:“等我,现在过去,帮我留个热乎的”,丁昊说,那天真的等到那位客人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推广产品。

他们的抖音账号也慢慢有了起色,60余条视频全是揉面、烤饼的日常,没有华丽剪辑,却凭真实圈了粉——一条视频浏览量破万,多条稳定在5000以上,“全是自然流量,没花一分钱推广”。汪艳芳负责拍摄,丁昊在合肥做自媒体的姐姐帮忙剪辑,镜头里的烟火气,吸引了不少本地网友留言“明天打卡”。

“每次咬牙坚持都会看到希望”

“以前我在家连锅都不碰,现在炒土豆丝、腌泡菜都不在话下。”汪艳芳拿起刚切好的土豆丝,眼里满是成就感。创业后为节省成本,她跟着教程一点点学,第一次炒土豆丝太咸,她和男友硬着头皮吃了好几顿,这才慢慢才摸清火候。

丁昊则承包了最耗时的做饼环节,从和面到烤饼一套流程5分钟,他做得又快又好。“做饼费时间,必须我来,小汪要备菜、拍视频、招呼客人,比我还忙。”两人的分工藏着默契:熬酱料时,丁昊掌勺控火候,汪艳芳帮忙称重;遇到分歧产生争执时,会先冷静半小时再坦诚交流,“现在懂了,创业得听顾客的”。

汪艳芳手上烫起的水泡。

“从摆摊到开店,最大的变化是不用跟家里要生活费了。”丁昊语气里满是骄傲。创业半年,他不仅实现经济独立,还学会了精打细算,每月除开销外还学会固定存钱。“以前遇到问题会逃避,现在会想怎么解决。”汪艳芳则对坚持有了更深的理解:“摆摊只挣48元时想放弃,开店营业额才100元时也想放弃,但每次咬牙坚持,就会看到希望。试营业5天,营业额从100元涨到900元,虽不稳定,但一直在往前走。”

如今门店还在试营业中,在大学城的夜市摊一周也会抽空出两次摊,虽然很辛苦,两人在尽可能的平衡学业与创业:没课就守店,有课就提前备料请兼职帮忙。未来他们有清晰规划:在兼顾大学城夜市的同时,先把这家店做稳,马上还要上现熬的粥,丰富早餐品类,之后想在池州主城区再铺几家店。

对于一些有着同样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丁昊的建议很实在:“别怕试错,先从小成本开始,执行力比空想重要。”汪艳芳则补充:“哪怕没成功,过程里学到的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买不来的财富。青春本来就是用来奋斗的。”在他们看来,只要敢闯、肯拼、能坚持,平凡日子里也能熬出光亮,而这份奋斗,正是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

孟智超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

编辑 张大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