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天价”月饼,让节日回归情感本质

临近中秋,月饼成为焦点。据《工人日报》9月16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部署遏制“天价”月饼工作。此举延续监管思路,旨在让月饼回归大众消费品属性,破除过度包装、高价炒作,维护消费者权益与市场公平。

中秋,本是一家人围坐分食月饼、传递温情的团圆时刻。但如今,“天价”月饼乱象丛生,红木镶金礼盒捆绑高价商品,打着“稀世食材”旗号的月饼动辄数千元。这让本应亲民的节日礼物成了“面子工程”,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四部门出手整治,正是为了让中秋回归“情感至上”的本质。

“天价”月饼早已背离食品本质,消解了节日温情。一些企业为逐利大搞“包装炫技”:多层礼盒层层嵌套,玉石、红木等奢华材质滥用;更有商家通过“捆绑销售”,将月饼与高价茶叶、奢侈品组合,将普通食品炒成“天价”。这使得消费者被华而不实的包装裹挟,中秋沦为“攀比节”,甚至部分“天价”月饼沦为利益输送工具,让传统节日蒙上腐败阴影。

四部门此次重拳出击,精准守护节日情感内核。2022年,四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划定监管红线:对单价超500元的盒装月饼进行重点管控,要求企业留存成本销售数据、限制包装层数、禁用贵重材料,并明令禁止搭售高价商品。今年监管持续加码,不仅联合行业协会深入企业宣贯政策,还指导地方加强市场巡查,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即督促整改、依法处置。这些举措旨在为行业"去虚存实",让月饼回归平价亲民本质。

中秋的真谛,本就不在“天价”堆砌的仪式感里。一盒普通月饼、全家围坐的欢笑、月下共享的温情,远比奢华礼盒更珍贵。企业若能摒弃“价格竞赛”,专注研发大众口味、设计简约包装;消费者走出“高价=心意”的误区,重视情感交流;监管部门持续净化市场——如此,中秋方能重拾记忆中的温度与烟火气,回归情感交流的传统本质。

四部门遏制“天价”月饼的行动,说到底,是对传统节日情感内核的守护。它要让月饼不再是衡量面子的“价格载体”,而是传递思念的“情感信物”;让中秋不再是互相攀比的场合,而是家人团圆的温暖港湾。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下,今年中秋,每个家庭都能在皎洁的月光下,捧着一块平价却香甜的月饼,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共享最本真的节日温暖——这份温暖,才是中秋最该传承下去的“情感本质”。(王恩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