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新学期开学后,河北廊坊、沧州等地多所小学周边的超市里,一款外形酷似香烟的棒棒糖悄然热销。有家长发现孩子不仅购买这种“糖果”,还模仿成人吸烟的动作把玩;甘肃一名小学生甚至拿着它尝试用打火机点燃。与此同时,山东莘县的学校已紧急开展专项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讲解这类产品的危害,而河北石家庄藁城区市场监管部门也召集当地糖果企业,要求停止生产仿烟棒棒糖。这场围绕“甜蜜诱惑”的争议,暴露出儿童用品监管中的隐性漏洞,更警示我们:看似无害的创意零食,可能正在悄悄扭曲孩子对健康行为的认知边界。
仿烟棒棒糖的危害,远不止“不卫生”那么简单。对好奇心旺盛的儿童而言,产品的外形设计和吸食方式与香烟高度相似,极易形成“吸烟是有趣行为”的错误联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模仿具有强化效应,当吸烟这个本应被警惕的有害行为,通过糖果包装与“愉悦体验”绑定,会直接削弱他们对烟草危害的天然防线。山东莘县学校的教育案例显示,孩子们最初只是觉得“造型新奇”,却在模仿过程中模糊了对“吸烟有害”的认知底线。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产品往往出现在校园周边,精准瞄准未成年人的消费场景,利用他们的辨识能力不足和社交模仿心理,成为不良行为的“隐性启蒙者”。
监管层面的滞后,让这类产品得以游走在灰色地带。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未成年人用品不得危害其身心健康,但现行法律中并无针对“仿烟造型食品”的具体禁止性条款。这种模糊性导致治理陷入“地方先行、全国滞后”的困境:石家庄厂家虽承诺停产,但电商平台上类似产品仍在售卖;学校周边超市的公开销售行为,也因缺乏明确处罚依据而难以根治。律师指出的法律空白问题,折射出儿童用品监管存在“重安全指标、轻价值导向”的倾向——相比食品添加剂等可见风险,这种通过设计传递不良导向的“软性危害”,更难被纳入监管视野,却可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产业链上的逐利冲动,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记者走访发现,生产仿烟棒棒糖的多为小型糖果厂,有些甚至是没有挂牌的村办企业,他们通过模仿香烟包装来降低创意成本,利用“新奇造型”打开校园市场。而校园周边的零售商则看中这类产品的热销,将其摆放在显眼位置吸引孩子购买。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情况下,“低成本高销量”的商业模式让不少商家忽视了社会责任。更值得反思的是,当电商平台能轻易搜到“烟形糖果”等关键词,当产品包装上看不到任何针对未成年人的警示标识时,这种“无门槛销售”实质是对儿童健康的放任不管。
堵住这类漏洞,需要构建“源头阻断+渠道拦截+教育强化”的三重防线。在立法层面,应尽快明确“仿烟、仿酒等有害造型食品”的禁止性规定,将“价值导向”纳入儿童食品的监管标准,避免企业以“创意”为借口打擦边球。监管部门除了要求企业停产后,更需建立全链条追溯机制,对电商平台和校园周边商户开展专项排查,让违规产品无处遁形。学校和家长的角色同样关键:山东的教育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分析和行为引导,能帮助孩子建立对不良商品的辨别能力;家长则需要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及时纠正孩子模仿吸烟等危险举动,将健康观念融入日常教育。
保护儿童成长,既要挡住明显的危险,更要清除隐性的陷阱。仿烟棒棒糖的争议提醒我们,儿童用品的安全标准不能只停留在“物理无害”,更要守住“价值健康”的底线。当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多一份对成长责任的考量,当监管能提前识别“创意包装”下的不良导向,当校园周边不再成为风险商品的集散地时,才能真正为孩子筑起一道无形的健康防线。毕竟,童年时期形成的认知观念,会影响人的一生;守护好他们眼中的“是非边界”,比任何事后补救都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