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涵:做城市故事的“精彩讲述者”

徐子涵。 受访者供图

□胡欣玥芮天舒祁绩

2003年,徐子涵(本名徐晋)来到南京广电集团,成为一名主持人。20多年来,她始终扎根在新闻一线。

她走进社区捕捉民生温度,深入城市探寻文化底蕴,拥抱新技术,不断探寻传播边界。她的每一次探索,都在用真诚和专业,讲好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南京故事”。

深入现场探寻市井烟火

“主持人不是念稿子、拿话筒的工具人,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传播者。”镜头前的徐子涵,台风稳健而有亲和力,声音散发着专业魅力。

2014年,徐子涵加入南京电视台《生活大参考》节目组。这档生活服务类节目扎根社区,没有程式化的台词,更多依赖主持人具有亲和力的口语化表达,成为徐子涵践行新闻理念的舞台。

拍摄旧物置换内容上门时,她向街坊邻居询问每一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录制社区活动时,她加入大妈们的活动队伍,一起跳广场舞,从中寻找身怀绝活的民间达人。

“那时还没有‘社区下沉’的概念,但我们明白,镜头必须对准老百姓最关注、最感兴趣的地方。”徐子涵介绍,凭着这种充满烟火气的表现形式,节目获得2014年度“全国最具民生影响力十佳节目”荣誉。

深度访谈镌刻城市面孔

工作多年,徐子涵依然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翻开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有不少专题节目《城市面孔》系列的人物小传。

2019年,“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携带月球样品着陆,举国振奋。徐子涵接到任务,要采访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正是赵院士研制的超声电机,保证了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精准操作。

面对完全陌生的新兴科技领域,徐子涵没有丝毫懈怠。她专程请教相关学科的教授,力求理解设备运行的基本原理。同时,她还通过资料对赵淳生进行了“人物画像”。在此过程中,她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独特切入点:赵淳生42岁才开始学习法语。

采访当天,正是凭着这个问题,徐子涵巧妙地打开了赵淳生的话匣子。

“42岁那年我到法国留学,在那里看到了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川流不息的车流。我想,什么时候祖国也能这样?便决心努力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回去建设祖国。于是我从法语学起,3年后获得法国工程力学专业博士学位,踏上回国的行程……”赵淳生将“用一辈子的奋斗回报祖国”的故事娓娓道来。最终,这部名为《赵淳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作品,荣获2019年度“江苏省电视新闻访谈一等奖”。

2024年春天,徐子涵对话六朝博物馆馆长宋燕,以宋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会上分享的3个故事,串联起《城市面孔》一期节目。为了更精准地把握主题、设计采访动线,徐子涵提前深入六朝博物馆进行实地踩点学习,沉浸式感受博物馆的氛围与细节。最终,《宋燕:1000个理由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获得2024年度“江苏省优秀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作品(电视社教类)三等奖”。

产品创新发掘鲜活故事

徐子涵的镜头感,不仅存在于演播室的聚光灯下,更流淌在她对生活的热情里。她始终相信,一个优秀的城市故事讲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鲜活的生活家。

工作之外,徐子涵有许多爱好。自2015年起,她开始跑步,从最初的尝试逐渐跑成习惯,甚至挑战了马拉松赛事。这份源于爱好的力量,让她有机会连续多年担任南京马拉松直播总主持,将运动的激情与对城市景观的解读完美融合。

这份对于新事物的热爱,自然延伸到了徐子涵对新媒体传播的探索。当“竖屏时代”到来,她主动拥抱变化。她与团队在南京新闻综合频道和新媒体平台共同打造竖屏栏目《子涵好故事》,聚焦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南京人身边的“好人”被看见、被知晓。

其中,徐子涵与南京市妇联合作的“致敬她力量”系列,聚焦女性力量,用3分钟纪录片讲述众多优秀女性的风采:打破刻板印象、穿着靓丽检修精密仪器的女工程师;从家政工起步、创立技能学校赋能更多女性的创业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屏上。

“技术在变,人心相通的方式不变。”这是徐子涵始终坚守的信条。无论媒介如何更迭,她始终怀揣着对这座城市最热忱的心,用镜头捕捉烟火人间,用话筒传递城市温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