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省那些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是什么模样?摆脱了贫困的乡亲们,在忙什么?他们有哪些新计划、新期盼?贵州日报天眼新闻今起推出系列报道,通过村民的切身感受讲述这5年生活的变化……
8月12日清晨,乌江泛起了薄雾,贵阳市息烽县流长镇水尾村的沿江步道上,王天宇提着装满餐盒的保温箱快步走向码头。上船前,他打开箱子数了数餐盒,饭菜香扑面而来:“今天有15名钓友订餐,我得一一送到他们钓鱼的地方”。
曾经,乌江这片水域密密麻麻挤满了养鱼网箱,浑浊的江水里还漂浮着一张张用来捕鱼的拦河网。如今,网箱和渔网早已不见了踪影,清爽的大江碧波荡漾,不时有大鱼从水中跃出,激起一阵阵水花。游客和垂钓爱好者循着良好生态纷至沓来,欣赏江景钓鱼怡情的同时,也为王天宇这样的上岸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乌江息烽水域
80后渔民的家庭账
“网箱拆掉那天,老婆偷偷抹眼泪,我却松了口气。”1985年出生的王天宇边说边打开了手机屏保——那是他和妻儿在网箱上的合影。2007年,他退役回到家乡水尾村开始养鱼,结婚的新房就是网箱上的棚屋。随后三个儿女相继出生,一家人在网箱上整整生活了10年。最多的时候他家有30多个网箱,再加上驾船跑运输和下网打鱼,收入还算不错。
“虽然能挣钱,但是看着这条小时候打上水来可以直接就喝的乌江变成了‘污江’,心里实在不是滋味。”王天宇说,那时候江面上密密麻麻全是网箱,吃剩的饲料、腐坏的死鱼漂在水面,黑压压一片,人还没走到江边就能闻到一股腥臭味。
2017年,乌江库区息烽水域在全省率先完成网箱拆除,王天宇的网箱也在其中。拿到补偿,他在岸上修起两层小楼,一家人彻底告别了水上漂泊的日子。通过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他拿到了电工证、驾驶证。在靠手艺吃饭的同时,也还经常下河捕鱼补贴家用。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王天宇上交了家里那条9米多长的渔船,拿到3万多元补偿和2.5万元养老保险补贴,就此彻底退捕上岸。
2021年,乌江息烽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这时候,网箱拆除已有4年,乌江水质大为改善。某天,王天宇送孩子上学时,瞥见江边钓鱼人越来越多,“水好了,来钓鱼的人真多!”灵光一闪,他做起了垂钓接待的生意,包三餐、包接送、包住宿,每人每天100元。
“7月至9月是钓鱼旺季,我每天都能接待10多名钓友,光靠这个每个月就能收入六七千元,还有时间在周边当电工、开货车挣钱。”王天宇说。
望着澄澈江水,王天宇感慨:“除了经济账,还要算家庭账。现在老婆再不用因为我半夜驾船下河打鱼而揪心,每天全家都能聚在一起安安心心吃顿晚饭,孩子作文里都写着‘爸爸身上没有鱼腥味了’。”
70后“庄主”的小目标
入夜,“顺品山庄”的霓虹招牌倒映水中,“庄主”王品端着杯茶坐在院子里,惬意地享受江风带来的清凉。
“90年代就开始打鱼,除了自家吃,大多是卖了换钱。”50岁的王品是土生土长的水尾村人,1997年就开始搞网箱养殖,但由于没有经验、技术,发展并不顺利。2005年他转行编织渔网售卖,规模做大后开办渔网厂,厂里工人最多时有20名,生产的渔网除了省内还卖到四川、云南和广西,年收入近20万元。“其间也兼顾着养鱼和打鱼,算是一直过着半个渔民的生活。”王品说。
随着网箱拆除和十年禁渔,王品的渔网厂逐渐没了生意,最后停产关闭。眼见乌江水越来越清,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决定另谋出路,开起了一家集吃住游于一体的休闲山庄。
乌江息烽水域
“山庄有20余间客房,提供休闲钓鱼、烧烤、农家乐、旅游、亲子游等服务,生态鱼火锅是我们的招牌菜,还有息烽辣子鸡和各种家常菜。”王品说。2022年,一名来自贵阳市花溪区叫罗翔的钓友来这搞抖音直播,成了小网红“罗非鱼”。“罗翔直播的时候一直喊我‘庄主’,这让更多人认识了我,也知道了我这个山庄。”
山庄20多个房间去年收入30万元,团队游客挤满小院。“这才算是刚刚起步!”王品正在谋划更宏大的蓝图:他与同村村民王江龙合股开办了旅游公司,计划打造两到三条大型游船,串联起游船、民宿、美食,让更多游客来这玩开心、吃开心、住开心。“我们上岸了,生态变好了,乌江就是可以长久端得稳的金饭碗!”
60后老把式的钓鱼经
下午6点半,距水尾村数百米的江边,刘明志正趁着太阳下山后的凉爽割除钓鱼台旁边的杂草,“把草弄干净,蛇虫没地方躲藏,来这钓鱼的人就更安全。”这位1966年出生的老把式,经历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捕鱼生涯,如今找到了新营生。
“不是吹牛,方圆几十里没人比我更懂这条江里的鱼,想钓大鱼尽管来找我!”只要说到鱼,平时话不多的刘明志就会变得滔滔不绝。2021年上交捕捞船后,他保留自用小船接送钓友。因为深谙水情鱼情、服务热情周到,来他这的钓友总能过足钓瘾满意而归。
“老哥人好,钓位选得好,熬的鱼汤更是一绝!”重庆钓友老陈竖起大拇指。依靠钓鱼接待每月能有几千元收入,虽然说不上富裕,但刘明志很知足:“不用顶风冒雨,还能和钓友们聊聊怎么才能钓得多、钓得大,日子过得还算安逸。”一旁帮忙的妻子郑守英接上了话:“我也总算不用半夜听到江里起大风,就担心出去打鱼的老头子,怕得睡不着了。”
水清岸美的乌江峡
夕阳没入乌江峡谷,岸边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渐次亮起。暮色中,王天宇驾着私家车接送钓友,王品在山庄前台核对订单,刘明志家里的锅飘出鱼汤香气。和他们一样正在享受着上岸生活的,还有全省近2500名退捕渔民。截至2021年,我省共核定退捕渔船2548艘、退捕渔民2494人,他们除了拿到渔船补贴,还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在有关部门帮扶下实现了转产就业。
五年过去,昔日网箱遍布、渔船穿梭的乌江,已蜕变为“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鱼”的生态画廊。正如岸边树立的标语——“舍一时渔获,得千秋碧水”,江水的波涛里,孕育着比渔获更珍贵的生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皓
编辑 杨羽
二审施昱凌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