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骏(左)在煲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扫码登录紫金山新闻客户端看视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实习生赵梓君
近日,有网友@“听语 ”平台,称南京有一家“无声餐厅”,老板和5个员工全是听障人士,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自食其力,并且愿意去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这位网友希望“听语 ”记者前往听听他们的故事。
艰难创业——从失聪少年到掌勺人
7月8日14:02,记者来到鼓楼区永宁路的一条小巷里,“龙食记”的金色招牌非常明显。推门而入,坐在门口的店员立刻起身迎了上来。她不会说话,却熟练地掏出手机,点开App,将屏幕转向我:“欢迎光临!”就在我说话的同时,App也在同步将记者的来意转换成文字,她热情地指引我进入店内,另一位年轻店员已手脚麻利地拉开椅子,擦桌、端茶,动作一气呵成,脸上始终挂着笑意。
正当记者打量着店内的装潢时,后厨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抬头望去,一个身影大步走来——正是老板李骏。
四十多年前的镇江,李骏的出生本来是一个家庭的喜悦,却在他8个月大时被一场高烧彻底改变。因药物过敏,他失去了听力,既听不见声音,也不会说话,被困在了寂静的世界里。
“那个时候一点也听不到,只能看见别人的嘴唇在动。”李骏回忆道。父母为了他的病情辗转各地寻求良方,甚至在他8岁上小学那年为他找到了一副进口助听器,但他终究因无法适应普通小学的环境而退学。直到镇江聋哑学校的出现,才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在那里学会了手语,也学会了模仿老师的口型说话。”李骏指了指自己的嘴巴,除了一些发音有点模糊,他看上去和普通人并没有多大差异。
18岁那年,李骏作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去镇江市京口饭店当学徒。那时的他,有一股天生的好奇心和韧劲,“只要是我觉得好吃的菜,我一定要弄清配料和做法,反复练习,直到自己能复刻出来。”5年后,他终于转正,成为店里少有的听障厨师。三十多年来,他辗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学习厨艺,在多家著名饭店后厨担任过要职。从传统新马菜式到创新融合菜,他用双手在灶台的方寸之间丈量。
2014年,李骏在镇江开了第一家饭店。那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11年后会将店迁到南京,更没想到会得到南京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店铺选址到开业运营,各项助残政策给我们创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他按了按自己的胸口,语气里满是感激。
2025年3月7日,南京“龙食记”正式开业。80平方米的小店,15张桌子,他和5位员工——一个全由听障人士组成的团队。开业后,甚至有镇江的老顾客专门开车来捧场,有人拉着他的手说:“李师傅,你做的菜,我们吃了这么多年,还是那个味!”
无声大家庭——以爱为名的团队守护
唐晓语就是一开始在店门口负责接待的员工,也是“龙食记”的“元老”。2015年从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干过工程制图,还在家乡镇江的残联帮忙,画宣传画、策划义卖活动,日子过得平静却充实。也正是在残联的工作中,她遇到了李骏,被“聋人饭店”的想法深深打动,于是毅然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工作,加入了这个全新的团队。
从镇江到南京,从制图到短视频运营,她见证了“龙食记”的每一次蝶变。“老板负责后厨,我主要是前台和运营。”她在手机上飞快地打字:“一开始和客人交流也很困难,但是科技进步了,我可以用实时转译软件和他们沟通。”
店里现有5个员工,其中2人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生,1人即将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读书。“他们都是慕名而来的,他们是自强自立的榜样。”李骏介绍着每一位员工,语气里满是骄傲:“他们都有一颗想要自力更生的心。”
“您的名字里明明没有‘龙’,为什么店名却叫‘龙食记’?”采访中,记者忍不住问。李骏愣了一下,随即便伸出手,在头顶盘旋:“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代表着力量和尊严。”他认真地说:“我们虽然是‘聋人’,但是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都能表达情感。取这个名字,就是想告诉所有人:聋人也能像龙一样,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腾飞。”
如今,“龙食记”的招牌也已经小有名气,甚至有客人专程来打卡。李骏却说:“我的目标不是开多少家分店,而是让更多聋人看到,我们也能靠双手养活自己,一样能过上精彩的人生。”
匠心守味——用味道书写人生
“龙食记”的小程序菜单上,每道菜后面都跟着一句话:“添加口味偏好等要求。”李骏说,这是他特意加上去的。“每个客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口味偏重,有的偏清淡,照顾好每一个人的感受是我们的责任。”李骏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演示流程——顾客扫码后,不仅能点菜,还能在蘸料栏勾选“要不要花生碎?”“加不加香菜?”甚至能“定制”酱油的口味。
这套系统的灵感来自李骏多年的观察,“时代在变,客人的用餐偏好也在变。”他一一列举了这些年来餐厅做出的改变,从纸质菜单到更快捷的小程序点单,从陶坛罐到环保盒,从大份的宴席菜到精致的一人食套餐,每一个转变都如数家珍。李骏说,客人的诉求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一次一位客人对菜品提出了建议,他亲自盯着后厨调整,还大方地将菜品免单:“客人愿意提要求,是信任我们。”
自从少年时踏入后厨,李骏就用自己的一生追寻人间至味。多年走南闯北的历练让他拥有了一条神奇的舌头——尝一口汤,就能分辨用了哪些原料;咬一口菜,就能知道食材的来源。正因如此,他坚持为顾客还原食材最天然的面貌:“我的师父说过,做菜不能骗别人,更不能骗自己。”
在与李骏聊天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餐厅门口正摆着一台崭新的机器。“那个呀,是我买来打算做叉烧的。”他拍了拍机器,骄傲地说:“除了白案不太熟,我完全可以打包票,什么都可以做!”在他的计划里,未来餐厅的菜单上要增添更多的选项,开发更多的吃法。“我想把‘龙食记’做成餐饮的标杆,将更多的美味带给南京的食客,也能让更多的听障人员在这里学到技术、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