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南京首映,导演主创团队与演员亮相,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董家训 摄
□刘楚天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的重要见证地,南京应当充分挖掘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在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同时,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彰显古都文化魅力。
铭记抗战历史,深入挖掘南京抗战叙事的独特价值
南京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这里既有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的沉痛记忆,也有中华儿女不屈抗争的英勇壮歌,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题材资源。
历史事件的独特性构成创作的深厚底蕴。南京既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创伤,又见证了中国战区受降仪式这一抗战胜利的历史时刻。从沦陷到光复,从苦难到胜利,这种抗战历史记忆为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强烈的张力,能够有力地展现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历史轨迹。这种多重视角的交织,为文艺作品创作构建立体化的叙事结构提供了可能,使作品既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英雄群像的多样性提供广阔的塑造空间。在南京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众多的抗战英雄,为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文艺作品创作可以通过塑造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不同群体在抗战中的不同命运和选择。既可以刻画军人的英勇无畏,也可以描写平民的默默坚守;既可以赞颂中华儿女的民族大义,也可以歌颂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历史遗存的丰富性提供真实的载体支撑。南京现存的抗战遗址遗迹众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这些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也是文艺作品创作的重要场景资源,能够为作品增添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文艺作品创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场景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让观众在熟悉的空间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体验情感的震撼。
把握创作规律,构建抗战题材作品的艺术品格
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既要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历史题材作品的特殊要求。在推进相关创作时,要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确保作品的思想高度。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文艺作品创作要以这一历史认知为指导,在作品中准确反映抗战的正义性质和伟大意义,彰显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品格,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注重人物塑造的深度,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要避免脸谱化、概念化倾向,努力塑造立体丰满、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既要反映历史真实,又要符合艺术规律。在塑造人物时,要注重展现普通人的生存抉择与觉醒,将苦难的悲情底色与抗争的坚韧亮色融合,形成情感张力,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使宏大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
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增强作品的时代感召力。随着技术进步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也要与时俱进,在保持历史题材严肃性的同时,注重作品的观赏性和传播力,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能够接受和喜爱。如在戏剧创作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装置艺术等现代元素,营造震撼的舞台效果;在影视创作中,运用数字技术,通过精良的制作水准提升作品的视听冲击力。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生态
推动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还需建立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南京的优势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生态。
整合文化资源禀赋,打造创作平台载体。南京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可以为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注入学术品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重要文博场馆,不仅收藏了珍贵的历史文物,也积累了丰富的展陈经验和教育实践,可以为创作提供翔实的历史依据,也可以为拍摄或演出提供场地,增强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教育意义。同时,发挥演艺集团等专业机构的制作、宣传优势,组织精干力量投入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鼓励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参与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从而整合南京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形成从创意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宣传发行的完整产业链。
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营造良好创作环境。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政府应当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如建立项目评估和奖励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优秀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培养更多具备历史素养和艺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构建多元化传播平台,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文艺作品应有的社会作用;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机构的合作,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和南京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应以系统性思维、产业化路径、数字化手段、国际化视野,把抗战历史和记忆转化为文艺精品,创作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文化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