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里的青春“传声筒”,95后讲解员让烽火岁月“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赵彦辰

一身笔挺的纪念馆制服、一块别在腰间的扩音器,5年里,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它们陪伴陈兆君迎来送往近百万人次的参观者。

展馆幕墙上,黑白影像定格着悲壮的烽火岁月,作为讲解员,陈兆君“穿越”其间,拾起那些历史碎片,用年轻一代听得懂、有共鸣的方式,传递给络绎不绝的后来者。站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用自己年轻的声音做红色故事的“传声筒”,让信仰的力量代代相传,对陈兆君而言,是最有意义的选择。

一个西瓜里的军民情

挖掘红色历史的动人细节

长发整洁利落地盘起,调整好胸前党徽的位置,再捋平制服上的褶皱,5年里,陈兆君每次讲解前都要重复这样的动作,确保以最佳状态出现在参观者面前。轻柔坚定的声音在纪念馆响起,将回荡在沂蒙大地上的英雄壮歌娓娓道来,也记录着一位“95后”讲解员的成长故事。

2020年初,大学就读广播电视编导的陈兆君,前来应聘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讲解员一职。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陈兆君花了5分钟讲述一个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在十个人中脱颖而出。

“本来觉得讲解很简单,只要把稿子背下来,然后每天日复一日地对着游客讲出来就可以。”实际上,一场40分钟左右的讲解,光稿子就有近万字。当时又正值淡季,陈兆君能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她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拆解稿子,补充学习历史知识,写下一本又一本笔记。

陈兆君所在的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所全面展示华东野战军光辉历史的展馆。在临沂市河东区前河湾村,这里曾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驻地,和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作为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之一,这支队伍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留下无数英勇无畏、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解词里冗长概括的词句,在这些红色故事中具象化,陈兆君便想通过深挖背后的故事与细节,更好讲述这段历史。

她挖掘的第一个故事就是陈毅军长吃西瓜。“我们党的部队纪律非常严明,当时陈毅发高烧,吃不进饭,他的通讯员想到夏天吃西瓜,便到村民地里准备买两个,但他忘记带钱,就写张欠条摘了瓜。回去后,陈毅很生气,说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在陈兆君看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故事,却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前后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整理、核查,陈兆君将这个故事取名为《一个西瓜》。2021年“清明祭英烈”活动中,她第一次将这个故事带进校园宣讲。“用细节打动人心,才能让更多人有兴趣了解这支部队,然后走进纪念馆去发现更多故事。”陈兆君说。

“金牌讲解员”背后

像根纽带连接过去与现在

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每年有近20万人次来此重温峥嵘岁月。最初有不少游客称呼陈兆君为“导游”,来的人多了,也知晓她其实是一名讲解员。身份的转变认同,也给陈兆君添了更多归属感。

在陈兆君5年的讲解经历里,2022年绝对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经省委宣传部、中宣部考核评估,她被选拔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与讲解工作。在全省两个名额中摘得其一,陈兆君激动又忐忑,她自觉资历尚浅,一定要抱着百分百的学习热情投入其中。

“来到北京以后,需要讲述党的全面历史,我必须要很快适应角色,快速掌握大量历史和讲解词,并流畅地讲出。”抵京以后,陈兆君立即投入到封闭集中式的学习培训中,培训结束后首先负责展览开篇“建立中国共产党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部分的讲解。在勤奋努力下,月余时间就实现了百年党史的通讲。

这一年里,陈兆君得到更多机会为革命后代和老战士讲解,他们大多白发苍苍,甚至还坐着轮椅。一个半小时的讲解,考虑到老人的体力与精力,陈兆君有意压缩时间。

“但当时有位老人家对我说,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来参观这个馆,希望可以慢慢地讲给他们听。”那一刻,深深打动了陈兆君。她意识到,讲解员不只是单纯地输出历史,对于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记忆。作为一名讲解员,自己就像连接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的纽带,要用真诚的讲述,让聆听者们了解、认同红色故事,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在北京时,陈兆君全程没有外出,圆满完成了139场通讲讲解任务,约计共10361分钟,先后成功接待中央党校省部级班专场、中组部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专场、外交部专场等20多次重要专场接待,被授予“金牌讲解员”的荣誉称号。

重返临沂工作后,陈兆君时刻用“高标准、严要求、高站位”提醒自己。“我又挖掘了很多沂蒙红色故事,再把它们讲出去。我觉得自己不单是讲解员,还要成为沂蒙精神的宣传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陈兆君说。

话筒化作接力棒

沂蒙精神讲出新温度

讲解时,经常有人询问陈兆君,沂蒙精神到底是什么?在她刚接触这份工作时,也曾一度觉得这与自己很遥远。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与学习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十六字的精神内涵,也在她心里日渐明晰。

“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之间很深的情感联系。当时中国共产党来了之后,给沂蒙人民带来了解放,沂蒙人民便坚定地支持党跟党走。在新时代,沂蒙精神焕发光彩,也让沂蒙人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在陈兆君看来,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越来越多人走进纪念馆了解革命故事,这便与沂蒙精神密切相关。

就如何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沂蒙精神,陈兆君在这些年的工作实践中反复思考——要把老故事讲出新的温度与深度。

在展馆讲解基础上,基地开发出现场教学、微电影课堂等一系列红色培训课程。讲解时还加入了快板教学、马扎课堂、红歌鉴赏、陶笛体验、情景剧展演等环节,让传统讲解更具新意,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更多观众了解红色革命历史。

在此期间,纪念馆还开设青少年研学活动,陈兆君和同事们带领学生们参观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组织观看情景剧《吃煎饼》和“沂蒙红”系列微电影,还齐心协力制定了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红色研学课程体系,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制定适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在红色研学中,亲身感受沂蒙精神。

“都说讲解只需要一张嘴,说的不错,但不全对。讲解还需要一颗真心,一颗对人民、对党、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做到真信、真学、真懂,才能将故事娓娓道来,润人心田。”在上个月举办的全省“齐鲁先锋 榜样有我”榜样讲党课活动中,陈兆君曾说,愿将话筒化作接力棒,直到88岁,还要站在这里,讲述沂蒙热土上永恒闪耀的星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