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课堂的趣味互动到跨省协作的云端对话,从全息投影的奇妙光影到声控台灯的灵动光影……近日,杭师大信息学院青年师生团队以科技为笔、以爱心为墨,在余杭区青少年心中绘就了一幅AI科创启蒙的生动画卷,也为他们的暑假“智趣启航,AI相伴”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群师生在以 “精准对接需求、专业赋能成长”为特色,聚焦科技工作者子女、社区青少年等群体,在社区搭建起流动的“科技课堂”:从 AI 语音助手原理到图像识别技术,从大数据奥秘到传感器应用,从绘制的创意绘画到AI赋能的生动视频,用6门主题课程逐一打开孩子们探索AI的兴趣之门。
“AI 与艺术设计” 课程尤为特别——课堂上,孩子们先在白纸上勾勒出心中的徽章图案,有的画着航天火箭,有的绘出卡通形象,随后在场的助教老师用 AI 工具将这些平面画作转化为立体徽章。当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图案以立体形态“活”过来时、当孩子们通过全息投影装置让卡通形象 “悬浮” 空中时、当孩子们用声控台灯实践 “声音指令”的神奇景象时, AI 的赋能魔力便成了生动的“生活化启蒙”理念。
除了扎根本地,杭师大这群师生更将科技种子播向更远的地方。他们通过“山海协作”云端课堂连接湘西边城小学与杭州文昌社区,用AI软件将湘西吊脚楼与西湖雷峰塔拼合成“山海交响”海报,让两地文化在数字世界碰撞交融。他们还带领四川高中生走进人工智能小镇,通过网络安全案例教学、传感器原理教学等环节,让20名来自甘孜的学子在声控台灯制作中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这种“线上 线下”“本地 跨省”的模式,让科技教育突破了地域边界,也让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在科技探索中相互启发、共同成长,让科创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据悉,杭师大信息学院的师生在活动前不断地打磨课程,试图将高深的AI知识做“适龄化”改造,把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转化为孩子们的表达。例如,把大数据比作“AI的渊博大脑”,将传感器类比“电子感官”,用 Siri、扫地机器人等生活实例搭建认知桥梁。“所有的实验,我们都会提前体验并加以改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动手实践。可以说,每堂课的内容都在课前修改了20次以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悟’,让人工智能从抽象概念变为他们触手可及可知可感的成长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