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廉价手机壳铅含量超标30倍可能致癌、致肾衰竭”的新闻引起热议,这不是一个几块钱的小事,而是可能危及生命健康的大事。怎么办?怎么管?笔者认为必须出手从源头上遏制有毒手机壳的泛滥。
打破消费者心理盲区,提高消费者认知水平。不少消费者抱着“反正用几个月就换、手机壳非入口物品无需担忧、便宜货有点气味很正常”的心态,随意购买手机壳,甚至在发现有问题后,因维权性价比等问题而沉默,这种心态是不可取的。这需要相关部门联合媒体,网络大V等渠道,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和科学数据的普及,让消费者真正意识到劣质手机壳潜在的危害性。还要从材质(液态硅胶或TPU手机壳)、标准(3C认证和符合国家标准GB 4806.7-2023要求)、避雷点(外观花哨、气味刺鼻、价格过低)三个方面来指导消费者选购手机壳。还要鼓励倡导消费者通过12315平台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这“几块钱”的问题,扭转消费者“”低价商品维权性价比低”的认知误区。
加大监管力度,构建安全防护网络。目前,手机壳还未被列入强制性认证商品目录,大量“三无”产品通过电商渠道流入市场。特别是在电商平台销量前100的店铺中,68家无法提供质检报告,部分商家用“环保认证”PS图片欺骗消费者。对此,相关部门要推动手机壳纳入强制性认证体系,建立统一的重金属、塑化剂检测标准,将强制性认证标准作为产品上架出售的硬性准入门槛。还要加强对生产产家的监管,建立原料采购追溯机制,严禁回收废料流入生产环节,并对生产厂家实行定期抽检制度。对所生产的产品可采用深圳试点的区块链溯源标签,扫码即可查验材质检测报告。对于违规企业,不仅要加大处罚力度,还要纳入失信名单进行曝光。除此之外,电商平台的监管也要加强。要求商家提供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材质成分、检测报告等,对无法提供的产品采取下架处理。建立商品资质审核黑名单,对虚假宣传商家实施一票否决制。
9.9元包邮的手机壳,看似获得了实惠,实则是拿自身健康作为赌注。希望消费者能主动打破“低价即划算”的心理盲区,甄别安全产品;监管部门重视起来加强监管,将安全标准真正落到实处,让“廉价”成为真正的实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杰(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 坝陵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