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丨即墨小伙玩转无人机“飞防”,一上午作业300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马志忠

从手握话筒的播音梦,到操控无人机的“新农人”,“95后”青岛小伙刘元浩2018年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创业,用现代科技颠覆传统耕作。更带动周边20余名青年组成“智慧飞防队”,让“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信念,在即墨沃土上落地生花。

都市梦遇乡土情,抉择时刻见初心

日前,在青岛即墨区段泊岚镇的玉米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进行精准高效的喷洒作业,操控它的是1996年出生的“新农人”刘元浩。他娴熟的技术与专注的神情,让人难以联想到他曾是梦想在都市舞台绽放的播音主持艺术生。

童年的记忆在刘元浩心中深刻的烙印,“小时候我去给父母到地头送饭,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驰骋,让我眼前一亮。”刘元浩回忆,庞大的钢铁“巨无霸”轰鸣着,以惊人的效率吞没成片金黄的麦浪,那份力量与效率带来的震撼,让年幼的他第一次萌生了“要是我也能驾驭这样的机器该多好”的憧憬。然而,彼时他对大型农机的理解尚浅,大学志愿填报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后又因热爱转攻摄影摄像。凭借专业技能,大三时他月收入已超万元,并且规划着毕业后奔赴一线城市发展。

然而毕业前夕,父亲刘文新的一通电话,骤然改变了刘元浩的人生航向。作为一位自1996年起就与农机打交道、并于2008年创办了农机合作社的资深“老农机人”,刘文新敏锐地察觉到农业领域涌现的新技术机遇,却深感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局限。“现在农业上有不少新技术,我们老辈人弄不明白也难实现,你能不能回来帮帮忙?”电话那头,父亲对他说。

放弃月入过万的前景和都市梦想,回家务农?这与他精心规划的蓝图完全背道而驰。挂断电话后的数个夜晚,刘元浩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无人机破质疑,科技赋能效率飞跃

一次偶然的网络搜索,刘元浩发现了无人机在农业植保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其实大有可为!”这个发现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种。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即墨段泊岚镇。

彼时,植保无人机在当地还是稀罕物。面对周边人的重重疑虑,刘元浩沉下心来,潜心钻研技术资料和操作视频,常常学习至凌晨一两点。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他购入了第一台无人机进行试验。这台装备了多个环境感知摄像头、下方带有夜间照明灯、中央配置大容量药箱、拥有四组强力旋翼的机器,因其独特形态被好奇的村民形象地称为“铁蜻蜓”。

无人机的作业效率让刘元浩惊喜不已,以往两人背负喷雾器辛苦一天,最多也只能完成二十亩地。而这台“铁蜻蜓”一上午就能高效作业近300亩,不仅喷洒更加均匀,还能依靠精准定位系统作业,彻底解决了人工喷洒时往返加水、定位不准的难题。然而,当他满怀信心地向村民推广时,迎接他的却是此起彼伏的质疑声:“这玩意儿靠谱吗?”“装那点水,能比得上俺们的大喷雾器?”“飞到半道坏了,把俺的药糟蹋了咋办?”

为打消疑虑,刘元浩在自家麦田划出两块试验田:一块采用无人机精准施药,另一块沿用传统人工喷洒。结果极具说服力,一个月后检测,人工作业田块的害虫发生率高达40%,而无人机作业田块仅为5%。“人工喷洒药液只能附着在叶片正面,而无人机旋翼产生的下压气流能有效翻动叶片,使药液均匀覆盖正反两面。” 刘元浩向村民解释。

“铁蜻蜓”以过硬的实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刘元浩还给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相比传统人工喷药,无人机作业每亩仅收费5元,十来亩地只需几十元成本,通常一小时左右即可完成,效率与成本优势显而易见。

信任建立后,业务量迎来爆发式增长。2019年,刘元浩的无人机作业面积仅1万亩,短短一年后,仅在即墨区内的作业量就激增至十几万亩。他的无人机数量也从最初的两台迅速扩充到三四十台,并组建起一支专业飞防团队。在农忙高峰期,团队清晨五六点开工,奋战至晚上七八点,单人单日作业量可达1000亩左右,净收益相当可观。

薪火相传育“新农”,智慧农机写新篇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和被广泛接纳,刘元浩深刻意识到仅靠自己一人会飞远远不够,必须培养一支专业化的飞防服务队伍。为此,他先后考取了无人机植保操作证、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植保无人机教练证以及大型拖拉机驾驶证等多种农机驾驶与教学资质。并且,他建立起“田间课堂 实训基地”的培训体系,免费向学员教授无人机操作技术,并将自家麦田开放为实训“试验田”。培训班规模从最初的5人逐渐扩大到30多人,累计已培训学员约200人。

年过50岁的李可亮就是五年前跟随刘元浩学习的学员之一。如今,他已陆续购入4台无人机。“家里100多亩地,以前打药要忙上七八天,现在用无人机几小时就能搞定。”李可亮介绍。

刘元浩返乡创业的成功故事在乡间广为流传,他成了乡亲们口中交口称赞的榜样,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家乡沃土蕴含的巨大机遇和发展潜力。在他的示范和带动下,周边村庄已有20多名“95后”“00后”青年成功转型为持证专业飞手。“00后”小伙王锴铖从数控专业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家乡,加入刘元浩的团队。“年轻人回乡发展正成为一种趋势,能用我们掌握的新技术去改变老一辈的传统耕作方式,这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王锴铖说。

如今,这支由20余名青年组成的“智慧飞防队”,服务范围已覆盖即墨、平度、莱西三区市的70余个村庄、2000余农户,年作业面积突破20万亩。子承父业的刘元浩,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青岛浩硕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经理的重担。他正带领着新一代的“新农人”队伍,操纵着无人机、智慧农机等现代科技装备,在家乡广袤的金色田野上,奋力书写着现代农业崭新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