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孙达:王阳明心学为慈善文化注入深刻导向力量

“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500多年前,王阳明先生这样赞扬贵阳,他以诗的语言概括了贵阳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精神气象。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阳明心学就诞生在贵州这片厚重而神奇的土地上。”7月27日,在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的龙场论道分论坛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围绕“王阳明心学对慈善文化的导向意义”主题发表发言。

“王阳明生前曾多次担任官职,但他从不满足仅仅在仕途政治上的成就,而是以关系为基础,积极投身社会事业,在助学助教、救济贫困、赈灾救灾等诸多慈善领域留下佳话,为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在孙达看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犹如“三足鼎立”,为慈善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其一,“人心即天理”催生现代生命共同体理念。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并非否定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突出自我与世界的统一性。正如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所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为“万物一体”思想奠定哲学基础,将儒家“仁民爱物”推向新高度。这种宇宙观催生的现代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公益慈善领域的扶助众生、环境保护、非遗传承及共同富裕推进等社会行为,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据。

其二,“知行合一”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完美统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阳明心学看重个体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利他实践中体现自我价值。这一理念在慈善工作中尤为重要:它要求个体不仅要有慈善之心,更要有慈善之行,唯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帮助他人、实现慈善初衷;同时也强调在行动中反思修正,确保行为符合良知要求。而王阳明自身的诸多慈善实践,正是“知行合一”的生动诠释。

其三,“致良知”是提升个人修养与社会价值的不二法则。作为阳明心学核心精神,“致良知”突破朱熹“格物致知”的外向路径,转向内向修行,将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结合,成为慈善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道德支持。在慈善活动中,个体通过不断修炼反思,让良知确立彰显,从而超越个人利益局限,以更宽广的胸怀投身公益。

孙达表示,阳明心学对现代公益慈善事业与从业者的启发珍贵而丰富,它体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从个体到整体的提升、从物质帮扶到精神物质并重的飞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明雪 赵相康 姜雨熙

图/刘青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陈诗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