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所说‘良知’在当下显现,但其实我注意到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就出现了三次。”7月27日,在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郑泽绵,围绕“王阳明的良知见在说”为主题进行发言。
郑泽绵表示,良知不是超越时间的本体,而是有时间性的。“良知见在”不是理论的陈述,而是实践的指引:它让学人专注于当下,从而产生“沉浸”的时间意识。这恰好可以对治我们当代人日渐碎片化的时间体验。
那么如何理解阳明那些鼓励学人信任良知自足的话呢?
郑泽绵说,“我们可以区分出‘作为价值源头的良知’与‘具体实践指引的道德知识’。良知虽然未‘完满’,但时时具备大方向的指引,对现实的指导从未缺席。”例如,在“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事件中,目击者通过恻隐的触动而自觉其良知,这赋予了后续的救援以道德意义,但不能保证其救援方式皆得当,因为这个触动只是部分而非完整的行动指引。“良知尚存但不圆满”的说法,恰恰能保持道德认知的开放性,不至于固执己见以为良知,而陷入极端直觉主义或“认欲为理”的陷阱。
“‘良知见在’不是存在论的顿悟,而是时间意识上的一种中断或顿挫,在这种顿挫中,完全专注和沉浸在当下,形成意念无所系缚的自由状态。这才是解释王阳明的良知‘见在’的关键。”郑泽绵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姜雨熙 赵相康 明雪
图/刘青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杨韬
三审 陈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