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男生高考660多分,想上浙大最后还是放弃,现录取到山东985高校读数学专业,这怎么看?

这两天,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帖子“660分放弃去浙大”,引来不少人跟帖。有人说“674分放弃了浙大”,有人说“669分也放弃了浙大,因为工科试验班进不去”……

分数能够上浙江大学,却因为不是想去的专业就放弃浙大,这样的学生多吗?

高三班主任说

这样的学生每届都不少

记者采访了几位重点高中的高三年级班主任。一位当过好几届高三班主任的老师说:“这样的学生每届都不少的,不仅仅660分左右会放弃,670分以上也有的。”

还有位班主任说,她挺遗憾的,班上有个男生考到了660分以上,填志愿时,就只填了浙大的工科试验班(信息)和理科试验班类(含商务大数据分析双学士学位项目)。她曾劝他可以再兜底一个另外的专业,可是男生家长都说后面的再去就没意思了,后面直接跟上了外省985大学的热门专业。

一位班主任说,她刚刚听说班上一位高考成绩660多分的同学没去浙江大学,选择了山东大学的数学类专业:“孩子和家长想的是本科读个基础学科,将来研究生可以选择的面比较宽,到时候可以转热门一些的专业。”记者查询了一下,山东大学数学类专业在浙江的录取分数线是660分,位次号为6663。

她说,自己班上这名学生放弃了浙大选择的是985高校,隔壁班上还有位学生,670分左右,放弃了浙大,选择了上海一所211高校的热门专业。

为了读电气专业

放弃浙大选了华中科技大学

记者采访了一位今年高考669分、浙江省位次号3000多名的考生家长。这位家长是孩子的姑姑,她说,侄子选科物化地,目标比较明确,就想读电气相关专业。

高考成绩出来,根据大致的位次号和往年的录取情况,志愿重点放在了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气专业。

浙江高考普通类一段平行投档分数线发布后,他们一看,浙江大学含电气方向的工科试验班录取分数线是673分,2895名,明显够不上了。

今天,他们就查询到被华中科技大学的电气专业录取。

这位家长说,尽管考上浙大更有面子,但是感觉如果读了后面的冷门专业,只能走选调或者考公务员的路线,其他的出路都不是太好。

而孩子将来想去国家电网工作,查询了软科发布的电气专业全国高校的排名,华中科技大学的电气类属于A 专业,跟清华大学的实力相当,孩子当时就把这个志愿紧跟在浙大后面。

“我们是普通家庭,孩子不愿意去读浙江大学海宁校区,觉得学费每年十多万太贵,我们也遵从孩子的意愿,让他去武汉了。”这位家长说,反正是男孩子,出省打拼磨炼一下没关系,将来没准考研再回到浙大。

至于考进去再转专业的问题,她觉得:“大家都这么想,转专业就没那么容易了。”问他们不担心孩子将来回杭工作,会缺少校友圈子,她笑了:“很多东西还是靠自己,自己不行的话校友再给力,也扶不起阿斗啊!校友是锦上添花,但绝不是雪中送炭。”

大学教授说:

能理解家长的选择

但浙大尾部的专业也未必是天坑

记者采访了几位大学的老师,他们对考生的选择表示理解,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位985高校的大学老师说,近两年,他的确发现大家讨论选高校还是选专业的少了,专业决定论明显占优势,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就业为上。这样的选择,使得一所知名高校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差异可能达到40分左右,比如浙大2024年的不同专业录取分数线相差38分,2025年的相差37分,“相差这么多分,中间可以插入许多高校了。”

一位大学文科专业的老师说,同一层次的高校,因为专业有所舍弃,她觉得合理的。但有些考生因为热门专业,选择降低层次去读另外的高校,她觉得可能会有所失:“毕竟高层次的高校的综合性以及对人的成长的影响非常大,氛围也很不同。比如在浙江大学,很多选修课和讲座,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滋养,学科交叉也会促生许多新的创意。去低层次的高校,可能就没这么多机会。”

一位从事材料和高分子研究的大学教授说,他能理解家长们的选择,毕竟现在人工智能、电气、机械等的确比较热门,家长们可能考虑到孩子将来的就业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当初读的就是浙江大学相对冷门的专业,现在看到自己当初读的专业被考生们放弃,觉得挺遗憾的。

这位教授说,他看到有人在说今年报考浙江大学673分以上才是真的浙大,673分以下全是冷门,很不赞同。在他看来,任何专业只要学精学好,将来都出路很宽。

比如工科试验班(材料、化工与高分子)今年录取分数线是668分,位次号4021,这个专业将来的出路就很广。他打了个比喻,如果摆一桌宴席,材料、化工与高分子就是宴席上的硬菜,有些名字时尚新颖的专业其实是甜点。

他说,现在很多行业都要用到材料和化工方面的知识,包括一些大家认为非常领先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比如风光电等新能源行业,风力发电用的叶片就是复合材料;还有一些机器人行业,制造机器人用的材料也需要新型材料,否则机器人过重移动也会非常不便;另外还有许多新能源电池以及电脑CPU芯片的电路板等,需要研发尖端的导热复合材料等;更不用说无人机等大家看上去热门的行业了,都与材料、高分子息息相关。

他说,之所以大家观念里觉得这些专业冷门,是因为以前化工企业都设在郊区的郊区,从业人员收入不高。但现在不一样了,材料、化工与高分子的博士生,毕业就拿到30到60万元年薪的大有人在。另外,因为这个行业发展不像计算机那么日新月异,如果找准方向深挖下去,能够坚持十年以上,年薪不止是翻倍,十倍都有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