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硬起来”,日子“火起来”

车间里,数控车床前的年轻技工手指翻飞,精密零件精准成型;工地上,装配式建筑工人手持智能测量仪,数据实时同步云端;直播间,家政服务能手演示收纳技巧,在线观看量突破百万……日前,国家部署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明确未来三年,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中,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等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

就业市场的天平,永远向“有用之才”倾斜。过去,部分培训存在“大水漫灌”的问题:教的用不上,用的没教过,劳动者拿着证书却找不到门路。如今,培训直指“高精尖产业急需”“就业重点群体刚需”,就像给果树“精准施肥”。芯片制造急需的精密焊接技术、养老护理紧缺的智能照护能力、乡村振兴必需的电商直播技巧,哪里有缺口,培训就往哪里补。3000万人次的补贴性培训,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精准对接市场的“及时雨”,让劳动者学到的每一项技能,都能变成职场竞争力,让“学得会”与“用得上”无缝衔接。

劳动者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训了之”的终点,而是持续精进的起点。有人从流水线工人蜕变为智能制造工程师,靠的是日复一日打磨编程技能;有人从普通月嫂升级为金牌母婴护理师,赢在把中医催乳知识与现代育儿理念融会贯通。技能培训既要“授人以渔”,更要“助渔结网”。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平台,让课堂连着车间;畅通技能等级晋升通道,让初级工能成长为高级技师;鼓励技术革新,让“小发明”“小创造”得到认可。当劳动者在培训中看到进步的阶梯,在实践中尝到成长的甜头,技能就会从“谋生手段”变成“事业根基”,让“手艺精”成就“人生赢”。

曾几何时,“当工人没前途”的偏见让不少人对技能岗位望而却步。如今,随着“技高者多得”的分配机制落地,情况正在改变:高级技师享受教授级待遇,技术能手获得政府特殊津贴,技能大赛冠军站上领奖台……这些变化释放出鲜明信号:技能值钱,人才金贵。当外卖小哥通过培训成为无人机调度员,当返乡青年靠着面点技艺开起连锁小店,当科研辅助人员凭借精密仪器操作技能参与重大项目,劳动者的价值在技能中彰显,职业的尊严在实干中升腾。这种尊重,比任何口号都更能点燃人们学技能、钻技术的热情,让“技能饭碗”端得稳、端得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就业优先”到“质量就业”,技能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当千万劳动者在培训中锤炼本领,在实践中绽放光彩,不仅能实现个人的“小康梦”,更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技能动力”。这股热潮,既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更是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应答——技能在手,未来可期;匠心筑梦,奋斗有光。(王雯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