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安心游”,仅靠指南和手册还不够

在文化和旅游部今天召开的2025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余昌国介绍,暑期旅游高峰将至,为了更好地保障游客安心出行、安全出行,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制作了《旅游避“坑”指南》和《旅游安全实务手册》,从“避坑”和“避险”两个角度提示提醒。(7月9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随着暑期的到来,旅游市场再度迎来高峰。文化和旅游部在发布会上推出的《旅游避“坑”指南》和《旅游安全实务手册》,为游客提供了详尽的“避坑”攻略和“避险”指南,既是对当前旅游乱象的精准回应,也是对游客安全出行的有力保障。然而,在纷繁复杂的旅游环境中,仅靠指南和手册的“外力”还不够,游客自身的理性与自律才是规避风险、享受旅途的关键。

旅游市场的繁荣背后,暗藏诸多陷阱与隐患。从景区周边高价低质的宰客商家,到社交媒体上过度包装的“网红打卡地”;从旅行社模糊合同条款的“隐形消费”,到热门目的地人潮拥挤带来的安全隐患,旅游乱象的“迭代升级”让游客防不胜防。文化和旅游部此次发布的指南,以权威视角梳理了消费陷阱的常见套路,提供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场景下的应急措施,正是为游客筑起了一道“防护网”。例如,针对暑期亲子游、毕业游的热潮,手册特别提醒游客避开未开发区域、谨慎选择高风险项目,这些实操性建议为游客的安全出行提供了科学指引。

然而,旅游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指南都无法穷尽所有风险。近年来,一些游客盲目追求“小众秘境”却忽视安全警示,在社交媒体上跟风“野游”导致意外;部分游客为贪图便宜选择“黑导游”,最终陷入消费纠纷;更有甚者,在景区内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文物,不仅危害环境,也影响了公共秩序。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游客的理性缺失与自律不足。当游客被“网红滤镜”蒙蔽双眼,对价格陷阱缺乏警惕,或对规则意识敷衍漠视,再详尽的指南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因此,游客的理性与自律才是规避风险的“内生动力”。理性出游,要求游客在决策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目的地信息,选择资质合规的旅行社,签订明确合同,避开过度炒作的“伪网红”景点。在行程中,保持对价格的敏感判断,不因“占便宜”心理落入陷阱;面对突发情况,以科学态度参考指南中的应急措施,而非盲目依赖网络“偏方”。自律出行,则意味着游客需将文明意识贯穿始终:遵守景区规定,不越界探险;保护环境,拒绝不文明行为;尊重当地风俗,避免文化冲突。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反复强调的,游客既是旅游服务的消费者,也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唯有约束自身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文明的旅程。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游客的需求也在向个性化、体验化升级。亲子游学、文化深度游等新趋势的兴起,既为市场注入活力,也对游客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家长在带孩子参与研学项目时,需平衡“体验”与“安全”;年轻游客追求“说走就走”的自由,也要兼顾行程的规划与风险评估。这种理性与自律,正是成熟旅游市场的重要标志。

暑假旅游热潮涌动,指南与手册的出台为游客提供了“工具箱”,而理性与自律则赋予游客“使用工具”的智慧。当游客既能借助权威指引规避风险,又能以清醒心态做出选择、以文明素养约束行为,方能真正实现“安心游”“畅快游”。这不仅是文旅部门与游客的共同目标,更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期待每一位游客在暑期旅途中,既能收获风景与快乐,也能成为理性与自律的践行者。(舒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