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教育的温暖实践与时代回响

“当红色旋律与少年心声交织”

“当舞台故事照见成长足迹”

“悄然扎根的信念与勇气”

“化作孩子们心中最深沉的力量”

……

心理情景剧《永不熄灭的火种》(宫晓誉/摄)

“高高举起呀!血红旗帜,誓不战胜,终不放手……”《红旗歌》的旋律在会场里回响,小演员们眼里的光也亮得更加纯粹。这是延边州龙井市开山屯镇学校学生表演的心理情景剧《永不熄灭的火种》中最震撼的一幕,也是“一路童行”系列活动结业仪式上最令人感动的瞬间。

2025年4月初,“一路童行”社会实践服务团刚到开山屯镇学校时,孩子们的模样还清晰地印在队员们的记忆里,他们带着边疆地区乡村孩子特有的质朴与真诚,见了生人会悄悄低下头,课堂上即便有想法也很少主动开口。

这份藏在眼神里的拘谨,让“一路童行”团队感受到,这些孩子身上的自卑与退缩,需要更多敞开心扉的勇气!

“一路童行”决定从红色文化里找寻力量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孩子们焐热心里的那团火,点亮边疆教育那颗星。而要做这件事,得先从脚下的这片土地问脉寻根。

听屯里老人讲述过去的事情(宫晓誉/摄)

“过去的开山屯被称为长白山下、海兰江畔的"宝地",这里的工厂是当地的工业脊梁,誉满两江,那时的工人来去熙攘,数量甚至超过本地农村人口。但当时代的浪潮席卷而去,机器的轰鸣渐次沉寂,曾经熙攘的厂区褪去了往日的喧嚣。那些在流水线上挥洒过青春的工人,有的随浪潮远赴他乡,有的则守着这片土地,看着熟悉的厂房爬满藤蔓。”在张繁荣的讲述里,有着对往昔“两江闻名”的自豪,也藏着对时代转身的怅然。

“奋斗的故事!”

“生动的经历!”

经过“一路童行”成员的记录与整理,变成了心理课上的“活教材”!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一路童行”团队(宫晓誉/摄)

课堂上,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小声附和,慢慢敢举起手分享想法,眼神里的光也一天比一天亮。从磕磕绊绊到张口就来,从僵硬拘谨到自然舒展,孩子们逐渐把心底的怯懦替换成眼神里的坚定,让生涩的表达慢慢浸染上真情。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一路童行”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边疆心理健康教育,为当地教育探索提供了新路径。而这一份来自高校的实践,正在为边疆教育与历史传承增添温暖的重量。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张植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