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王小涵 摄影 王鑫 实习生 崔宇彬
跨越山海,共赴未来。7月9日上午,“相约齐鲁 情系中华”2025年鲁台青年文化交流节启动仪式在山东美术馆举行。近400名鲁台青年齐聚一堂,以文化为纽带串联两岸血脉亲情,开启跨越山海的青春之约。
来自台湾的孙华芃同学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本科生、2023级博士研究生,目前正攻读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博士学位。启动仪式现场,孙华芃分享了自己跨越海峡求学期间的收获和感触。
她介绍,从宝岛台湾到齐鲁大地,从最初对中医的懵懂热爱,到如今坚定地踏上传承之路,这段跨越海峡的求学经历,不仅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深刻体会到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根基,以及中医药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讲述一个台湾青年如何在大陆的土地上,追寻中医的根脉,架起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缘起宝岛:中医种子的悄然萌发
在台湾和大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我,对于中医的最初印象,源自于我的母亲,她是一位热衷于中医的爱好者。每当我头疼脑热,妈妈总会用各种食疗方法做给我吃。小时候的我总皱着眉头抗拒,但妈妈总会哄我说:“药食同源,喝了汤就不用吃苦苦的药了”就这样,伴随着姜母鸭的温暖、仙草茶的清香,大蒜的辛辣,中医药文化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的童年里生根发芽。
在台湾,中医诊所遍布大街小巷,针灸推拿、中药调理深得民众信赖。无论是上班族的肩颈酸痛,还是长辈们的慢性疾病,大家通常首先想到寻求中医师的调理。这种对中医的天然亲近感,让我自幼便感受到中医药文化在台湾的深厚底蕴。基于家庭与环境得影响,我对于中医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于是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中医的发源地,探索更为广阔的学术天地。
2014年,我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求学。但很快,我就被校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老师同学们的热情所感染。在这里,我第一次走进真正的中医课堂,触摸千年典籍的温度,感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魅力。
求学大陆:岐黄之路的深耕细作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盛宴。课堂上,老师们从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开始不仅系统讲解中医学理论基础,引领我们进入中医的世界,解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还结合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医理论的精妙之处。记得第一次学习脉诊时,老师手把手教我感受不同脉象的细微差别,那种通过三根手指感知生命律动的神奇体验,让我真正体会到中医“司外揣内”的智慧。
除了理论学习,学校也安排了临床实习。在附属医院跟诊的日子里,我亲眼见证了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时的独特疗效。有一次,一位深受失眠困扰多年的患者,在服用了几剂中药并配合针灸治疗后,终于能安然入睡。那一刻,患者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医的价值与力量。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从书本走向了实践,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中医的决心。
在山中医的学习生活,不仅让我在专业上不断成长,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在校园里,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端午包粽子活动、中秋诗会,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求学期间,我和几位同学组队参加各种经典比赛,在准备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但对中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我们紧密相连。
使命在肩:两岸交流的青春担当
作为一名在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我深知自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不仅是中医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更多台湾青年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发展的大陆,感受到中医文化的无穷魅力。
从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到跟诊时遇到的有趣病例,再到游览曲阜、菏泽等文化圣地的感悟,再到安徽、庐山等地的中国文化行,领略大陆的山河美景,我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到以后分享给台湾的家人朋友。只有加强交流合作,才能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逐梦未来:传承创新的坚定信念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我们既要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又要勇于创新,让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我希望未来能继续深耕中医药领域,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解决更多医学难题贡献力量。
同时,我也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更多两岸青年中医药交流活动,让更多台湾青年走进大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能把大陆的中医教育理念和技术带回台湾,促进两岸中医药事业共同发展。我们以青春之名,传承岐黄之术,架起文化之桥,在守护人类健康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