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早上8点06分,正在外办事的沈俊的手机提示音骤响,互联急救App发出任务指令:附近653米有求助事件!
沈俊抓起装着便携AED除颤仪、三角巾、纱布、快速止血包、碘伏、止血带等应急用品的急救背包夺门而出,以百米冲刺速度穿越街道,赶在救护车之前抵达现场,守护生命、完成接力——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杭州急救志愿者沈俊的日常。
“黄金四分钟”背后的“杭州速度”
“我是急救员!请让开通道!”沈俊的呼喊穿透混乱现场,眼前是惊心一幕:七旬老人倒卧在马路中央,意识尚清却动弹不得。“您哪里疼?怎么摔倒的?”沈俊半跪着连续发问,双手已同步展开检伤。老人腿上、手臂多处渗血,腰部触摸有明显淤肿。“我骑电瓶车与汽车撞了一下。”老人声音微颤。询问过程得知其有高血压病史,沈俊眼神一凛,反手取出止血物料迅速按压伤口止血,绷带在擦伤处翻飞如蝶。
“别担心,救护车马上到,我陪着您。”当急救笛声破空而来,他立即将伤情精准转述:“腰部撞击伤伴淤血,四肢多发性擦伤,高血压病史。”直到协助医护人员将老人平稳抬上担架,他才长吁一口气。
“多一个技能,多一线生机。救的,那都是命啊!”——这是刻在沈俊骨子里的信念。2012年,他成为杭州首批持证急救志愿者;2019年互联急救App启用后,他创下109次跑赢救护车的惊人纪录。点开手机界面,城市急救网络清晰可见:“红色爱心是事发地,蓝标是我的位置,红色爱心闪电标志是AED位置。”
“如今我们的急救志愿者参与院前急救已经从‘偶遇式’跨越到‘接单式’,到得更快、救得更好。”沈俊说。现在,这支生命守护军已壮大至上万人,他们用双腿跑出平均4分钟响应的“杭州速度”——这被医学界称为决定生死的“黄金四分钟”。
支撑沈俊这份速度的,是17年前刻骨铭心的淬炼——那次,有人突发急症,沈俊只能束手旁观,那种无力感也成为沈俊心口永远的刺。“如果倒下的是至亲呢?”这声诘问让他踏上急救求学路。
急救前线和全民课堂里藏着“缘 源 圆”
近年来,沈俊获得过“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典型代表”“全国最美救护员”“最美浙江人—最美救护人”“杭州好人”等荣誉称号,他心中那个愿望也越发炽热:推动更多人从“想救、敢救”的勇气,跨越到“会救、能救”的实力!
最先受到沈俊影响的是女儿沈宇彤:小学时宇彤就能为同学娴熟止血,高三学业重压下仍坚持志愿服务。更让沈俊惊喜的是,每次救援归途的复盘,女儿常有精辟见解,“年轻一代对于急救的认知,常让我们自叹不如。”为一个陌生人的生存希望,拼尽全力奋力奔跑——现在沈宇彤已踏入医学院求学,两代人的生命接力正在上演。
如今,沈俊将更多热血倾注在急救培训的讲台上。在杭州不少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里,常常出现沈俊的身影,他沾着粉笔灰的手在人体模型上比划:“按压时肘关节要像钢筋般绷直!”台下坐着外卖骑手、学生、教师等。
沈俊善于把专业术语转换成市民听得懂的“救命口诀”,他的课堂永远充满实操演练:“按压深度5—6厘米”“AED电极片左胸外侧第五肋间,右胸锁骨下”,这些干练的操作指示让更多普通市民变身急救卫士。
同时,他还会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科技馆、高铁站、文化场馆等去普及急救知识,也会为马拉松赛事、足球赛、自行车赛等提供应急救护服务,“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都来学急救,掌握急救知识……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学会这些技能,更希望永远都用不上这些技能。”17年来沈俊走进学校、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累计开展普及应急救护培训200余场,惠及10000余人。
十七载春秋流转,沈俊急救包肩带磨出的浅痕里,藏着时光最深的刻度。沈俊微信签名“缘 源 圆”三个字,也在杭城大地延展出了新的维度:陌生人危急援手是“缘”,投身急救事业是“源”,而全民急救之网的形成,恰是文明最美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