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家成
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组摄影作品展出,其中一组作品曾先后入围韩国东江国际摄影节、以色列国际摄影节和罗马艺术周。这些照片中,有闫家成居住的小区晚间休闲散步的居民、来去匆匆的外卖小哥,也有春运中返乡的打工人……32岁的闫家成生活在广州,白天他是一名“上班族”,下班后他拿起相机,去拍摄路上的普通人。他也曾被工作困住,通宵加班,回到家就只想躺在床上睡觉,摄影让他看到了更多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闫家成逐渐发现,这些凭直觉记录下的人与瞬间,其实就是平常生活中的有趣与不平常。
走在路上
看到什么就把它记录下来
读大学的时候,闫家成什么都想尝试,写作、摄影,甚至拍电影。2016年,闫家成从大学中文系毕业。步入社会刚工作时他特别忙,时常通宵加班,下班后除了睡觉无心再做其他事,空闲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能做的事相对比较有限,拍照成了我那时的一个最优选项。”闫家成说,拍摄这件事,只要有一台相机或者一部手机就能完成,算是自己业余时间可以轻松去实现的爱好。
工作几个月后,闫家成攒钱买了一台价值4000多块钱的理光二代相机,外观小巧,方便携带。“轻巧是我对相机的一个要求,能随时带出门,快速记录身边的人和事。”闫家成说,对摄影而言,这算不上一台特别专业的拍摄设备,“但我并不在意,相较于钻研摄影技艺和参考各种参数,我把拍照这件事交给了直觉。看到了、拍下来就可以了。”
真正开始拍照源于一次偶然。2017年,闫家成旅游回来在深圳的一个高铁站等车时,拿起相机在高铁站里拍了一些照片,“现在回头看,其实平平无奇,但就是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可以做摄影这个事了。”
最开始拍照时,闫家成会把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当时我还没那么自信”。后来,他尝试把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渐渐开始有人关注他的作品。
毕业后闫家成换过几次工作。做过营销策划,也在游戏公司工作过。因为兴趣,他转行成为一名UI(用户界面)设计师。每天很早出门,八点半准时到公司打卡,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下班。开始摄影的前几年,闫家成几乎每天都会出去拍照,“走在路上看到什么,就把它记录下来”。
不止是下班后会去走走,拍照。很多假期、空闲的时间,闫家成都在想拍照这件事。他在江苏连云港的一个小县城长大,每年都有很多人走出这里,出国务工。他从小就对这些人的生活感兴趣。每次过年从广州回老家的时候,他都会想,这里还有什么能被记录下来。
2019年的春节,闫家成去了新加坡,想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在那里工作的中国人。后来素材不够,便用文字写下了这些见闻。他的相机也记录下他们在新加坡的生活状态:睡在工作大楼的地上、住在挂满衣服的出租屋,还有他们出现在繁华街道的样子。“通过日常的观察,我看到了这些身处异乡的普通人身上的坚韧和艰辛。”闫家成说。
悉心观察
拍下街市人间烟火
闫家成拍摄的很多内容都来自身边,居住的小区、公司附近、上下班路上看到的人和事。身边的东西总是很寻常,但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寻常,看久了反而能发现其中有意思的地方。他曾经很多次经过小区楼下的公交站,直到有一次他注意到,公交站的广告牌不挂广告时就是一个“明晃晃”的大灯箱,他利用这个广告牌做背景拍下了很多在此经过的路人和等车的人。
2021年,闫家成和女友搬到了距离广州市中心50公里的郊区居住。这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区域,靠着河流、香蕉林和稻田。刚开始这里几乎是一块“蛮荒之地”,来这儿居住的人像是“被困在这个地方了”。因为没有什么可供休闲的公共空间,回家以后只能待在家里,或者在自己的小区里溜达。直到小区边上的河道修好,沿路装上了路灯,小区居民散步、遛狗、运动终于有了去处。“河对岸是村子和农田,路灯照耀下这条路就像是舞台,来往遛弯的居民成了舞台上的演员。”闫家成说。
他用相机拍下他们,躺在摩托车上听歌的大哥、卖气球的老奶奶、野餐的情侣、散步的阿姨、放烟火的一家人……随着来往的人变多,这里开始出现卖东西的小摊贩,一时之间热闹非凡。后来小摊贩又换成开着车卖咖啡、小食的年轻人。“这条街容纳了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这般人间烟火,总让人心生眷恋。”
闫家成记录下这些人和这条街的变化,取名《城郊之夜》。照片先后入围了韩国东江国际摄影节、以色列国际摄影节和罗马艺术周。
去年6月,闫家成准备从居住的小区搬走。他在这个小区居住了三年多,每天上下楼都会遇到负责清扫的清洁工阿姨,和她慢慢熟悉了。有一次过年闫家成回老家,暴雨导致下水不通畅,水把房间淹了,阿姨找物业把门打开后帮他清理了房间。还有一次他忘记拔钥匙,就挂在门上,阿姨帮他收好,下班后还给了他。他送给阿姨两盒巧克力,与阿姨的联结就这样越来越紧密。他无意中发现,阿姨的休息区域就是楼梯间的狭窄角落,那里放着一把不知从哪里搬来的旧椅子。
闫家成跑遍小区里的十几栋楼,发现每栋楼都有这样一个角落——狭窄的楼梯间和一把旧椅子,这就是清洁工们的休息区。“它一直在我的生活里,只是之前我没有发现。”此后,他在网上花40块钱买了一把手电筒,用手电筒照亮这些角落,拍下了一组照片。在这组被命名为《清洁工人的休息角落》的照片中,那些颜色、材质各异的旧椅子上挂着清洁工们装在小袋子里的随身物品,闫家成用手电筒打下的那束光,让这些角落变成了一个个明亮的小舞台。
闫家成像往常一样,把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转发、讨论,关于为清洁工设置休息区域的话题也一度登上热搜。
蹲守拍摄
窥见普通人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曾拍摄一个“家和万事兴”主题,“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挂‘家和万事兴’,我想用照片把这些记录下来”。有人看到照片发来私信,向闫家成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通过创作,闫家成与陌生人建立起了联结。
“一些作品也带来网友对公共话题的讨论和关注。”闫家成说,拍过清洁工后,他开始思考如何记录外卖员,“我把拍摄地点选择在广州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那时我站在路口的花坛上,拍摄来来往往的外卖员们。十几分钟,拍下了四五千张照片。”
回到家后,闫家成逐个将照片中的外卖员人像从照片中提取出来,“抠了四五千张图,手都抽筋了。”他利用AI将所有人像集中在一个街道背景下。他给这个作品取名《十五分钟,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外卖员们》。照片发在社交媒体上之后,很多媒体将这些照片用作新闻封面和配图。
最近几年,几乎每年的春运闫家成都会带着相机去广州火车站拍返乡的人。即便交通方式变得更为多样,但是每年春运期在火车站等候返乡的人却并没有变少。2021年春运时,闫家成记录下人们返乡的行李。有装满干粮的塑料桶,有塞得满满的蛇皮袋,还有大大小小的老式旅行包。“旅行包上虽然写着旅游,但却不是他们的目的。”
很多时候,闫家成喜欢默默观察,观察触发的思考往往成为他拍下照片的契机。2022年,他曾经去到深圳龙华,想到富士康附近转转。但在路上却被十字路口的石墩子吸引,这些石墩子通常被用来防止机动车占道,“龙华的石墩子上面个个布满了伤痕,有的反光条都被蹭掉了。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些其实都是电动车快速经过时留下的痕迹。后来我想深圳可真是一个特别忙碌的城市,这可能是细微处一个城市的特质。”
闫家成的观察总是着眼于那些让人们熟悉又平常的人与事。因为都是下班后出门拍照,很多照片的主题也是关于“夜晚”。他有一个作品名为《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有时候我觉得白天走的路晚上会对它感到陌生,反过来也是这样,晚上看起来很有故事感的街道,白天看起来又格外现实。”
记录生活
从现实中延伸至网络
闫家成一直保有记录的冲动,“我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想要把看到的一些东西表达出来。”这种记录从身边延至更远处,有时也从现实中延伸至网络。除了摄影,闫家成也创作过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他曾将“58同城”社区里人们分享的生活、求职和工作中的迷茫困顿截取出来,形成了一组截图作品。
如今,在微博上,这些截图有40多万次点赞。在1.5万条评论中,一个个普通人讲述自己的生活和他们的所见所闻。“当然,这个不能算是一个作品,它仅仅是一种发现,但这些关于职场和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内容却能触动很多人。”
从毕业到现在,闫家成一直在工作,几乎没有长时间地休息过。用业余时间摄影已经持续了八年时间,这期间闫家成从未系统性地学习过摄影,自认“技术也糟糕”,但他有敏锐的目光,在自己的生活边界内,他试图找到这些普通人在意什么、想要什么。
即便大部分的创作都在下班后完成,但闫家成也能感受到,这些年大家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自己拍照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有天他跟女友分享自己拍到的夕阳,但女友说因为公司领导建议大家晚上九点以后再下班,她觉得自己以后很难再有闲暇欣赏美丽的夕阳了。在一场演讲中,他分享了这个故事,同时给观众展示了一张夕阳的照片,他希望大家能看到每天平常又美好的夕阳。
文/本报记者佟晓宇
统筹/宋建华供图/受访者责任编辑:李盼(EN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