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脏血管“堵”到危及生命,是否只能选择“开胸劈骨”的传统手术?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联合心内科团队,通过一场“内外科联合的杂交手术”,仅用5cm小切口 微创支架植入,一次手术为患者同时解决两根血管严重狭窄的难题。术后三天,患者即可下床行动,实现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优。
两根“生命通道”都堵住
传统方案行不通
61岁的严大叔(化名)最近半年总觉得胸口发闷,特别是爬楼梯或快走时,胸口像被石头压住,休息一两分钟又好了。本以为是年纪大了,累着了,直到一周前胸闷突然加重,连吃饭都觉得喘不过气。家人连忙送他到当地医院,结果检查结果触目惊心:冠脉造影发现“前降支中段CTO(血管完全闭塞且钙化严重)病变、右冠近中段严重狭窄伴钙化”,心电图提示右冠供血区域ST段改变。
医生解释,严大叔心脏的两根“生命通道”都出了大问题——前降支血管:心脏最主要的供血血管,中间段完全被血栓和钙化斑块堵死(专业术语叫 CTO 病变),血管壁硬得像石头且迂曲,开通难度大风险高支架效果不佳;右冠血管:近中段超过90%,只剩细细的缝隙,随时可能完全堵死,且为前降支血管提供侧支供血。
更危险的是,心电图显示心脏右侧已经出现缺血信号,这就像田里的秧苗缺水,再拖下去心肌细胞就会大量坏死,引发心梗甚至猝死。
焦急之下,严大叔一家慕名来到浙大二院,入住心脏大血管外科,主管医生是段群军主任医师。经过检查和分析,医生认为手术志在必行。但如果按传统方法开胸搭桥手术,需要劈开胸骨,切30厘米长的口子,创伤大、恢复慢,对于60多岁的严大叔来说风险高;而单纯支架手术,右冠的狭窄还能勉强放支架,但仍然风险不小,但前降支的“石头血管”根本打不开,等于只治了一半。
双主刀的“破局之道”
“内外科联合”是未来趋势
段群军主任医师团队联合心内科刘炳辰主任医师团队,联动麻醉手术部、监护室、体外循环等多个科室和小组专家,反复讨论,仔细研究手术方式:既要保证手术效果,又要减少手术创伤。根据严先生的病情,最终他们决定挑战高难度的内外科联合一站式冠脉再血管化的手术方案。
第一步,由段群军医生主刀,进行微创搭桥手术。仅在左胸开一个5厘米的小口,像钥匙孔一样;通过胸腔镜找到乳内动脉,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血管嫁接”,开通最重要的左前降支血管。
第二步内科精准介入,由刘炳辰医生接手,立即通过大腿根部的微小穿刺口,通过振波球囊充分预处理狭窄处斑块,将支架精准植入右冠狭窄处,有了前降支的桥血管供血保障后,右冠处理过程中既从容又安全。
术中实时造影监测,确保血管恢复畅通。手术全过程中,体外循环团队、麻醉手术团队全程护航,确保手术安全。原本需要两次大手术的复杂病情,在医生团队的默契配合下,仅用一次手术就完全解决了严先生的“心病”。术后第二天,他就能下床,三天后胸闷症状完全消失,行动自如;一周后康复出院。
据悉,这场手术技术难度非常高,需要心外科和心内科医生像接力赛一样配合,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致命;创伤控制好,告别30cm传统开胸切口,仅需5cm小切口 穿刺介入,出血少、疼痛轻;而且一箭双雕,外科搭桥解决复杂闭塞病变,内科支架处理狭窄分叉,一次手术解决多支血管问题;远期效果来看,乳内动脉搭桥10年通畅率超90%,支架精准定位降低再次狭窄风险。
刘炳辰表示:“内科介入与外科搭桥的‘强强联合’,是精准医学的典范。通过术前多学科讨论、术中无缝衔接,我们能为患者制定最优个体化方案,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