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极拳架起的 文化桥梁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架上,一本彩绘的中英文词典,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本词典是一位美国朋友格利恩送给我的,而我们之间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和一段特别的交流。

那时我已年近八旬,为了学好英语,经常去西子湖畔的英语角。口语不佳的我通常在人群中默默聆听,偶尔交流几句,便匆匆离开。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英语角里遇到了格利恩。

2010年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在人群中徘徊,试图找到一个练习英语的机会。这时,一个高瘦的外国人走了过来,他微微弯着腰,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用略带生硬的中文问我:“你会太极拳吗?”我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原来,他是来自美国的格利恩,当时在浙江科技学院(现浙江科技大学)教英语。他告诉我,他身体不太好,经常胃疼,还容易感冒,听说太极拳对身体有益,便想学一学。

我一阵惊喜,这不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机会吗?于是,我带着他走到孤山风景区的草地上,开始了第一次太极拳教学。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柳树随风摇曳,仿佛也在为我们的相遇而欢呼。我耐心地示范每一个动作,格利恩则认真地跟着学。虽然一开始他有些笨拙,但我用简单的英语和手势一点点引导他,直到他做对为止。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文化交流的种子,在我们之间悄然种下。

从那以后,我们约定每周六、日的上午九点在孤山练习太极拳。格利恩还带来了打印好的英文句子,一句一句地教我发音,纠正我的语法错误。而我则用太极拳为他带来健康和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格利恩的体质渐渐强壮起来,而我的英语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的提升。

那年中秋,我邀请格利恩夫妇来我家过节。餐桌上摆满了西湖醋鱼、龙井虾仁、月饼和蛏子等美食。格利恩的妻子尝了一口月饼,笑着说:“中国的月饼太甜了。”而格利恩在尝试蛏子时,却把带壳的蛏子直接放进了嘴里,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在我们的指导下,他终于学会了去壳吃,还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尝到中国蛏子的美味!”餐后,格利恩送给我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彩绘词典,作为感谢。

后来,格利恩也邀请我参加他家的午宴。餐前,他们手拉手围在餐桌前,低声祈祷。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也更加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

第二年,格利恩回到了美国,但他并没有忘记我。他通过录像的方式,继续练习太极拳,还教了他的邻居和朋友。两年后,他再次来到杭州,我们又在望湖宾馆重逢。他告诉我,他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那段时间,我们不仅继续练习太极拳,还一起去品尝了龙井茶。我们的友谊,在太极拳的陪伴下,越发深厚。

2012年,我找到一次机会走出国门,到了英国伦敦。在那里,我参观了威斯敏斯特宫、大本钟、白金汉宫和大英博物馆。但我最向往的地方,是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镇。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青翠的山丘、蜿蜒的河流,还有古老的建筑,仿佛把人带进了莎士比亚笔下的世界。我参观了他的故居,听导游讲述他从一个小镇少年成长为伟大剧作家的故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格利恩的身影,他也在用他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回到杭州后,我决定将太极拳翻译成英文,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古老的中国武术。2013年,几经努力,我的译本由美国海马图书出版了。当我把这件事告诉格利恩时,他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Jiang,你太棒了!这是我们的共同梦想啊!”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如今,那本中英文词典依然摆在我的书架上。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和格利恩之间友谊的见证,是我们用太极拳和英语架起的文化桥梁。它让我明白,语言和文化可以跨越国界,连接彼此的心灵。而这段奇妙的缘分,也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