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塘江边,与千年前的杭州撞个满怀

工作日的早晨,漫步钱塘江边城市阳台,川流不息的车流在之江路飞驰;祖辈牵着蹒跚学步的伢儿散步;游客举起手机定格对岸的“杭州之门”……也有和我一样的读者慕名前往“乾嘉书房”。

书房牌匾的左下角,写着一行“无事小神仙”,让人一下子有了亲切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转过一个金圆的旋转门,仿佛一下子进入别有洞天的一方天地,一幅幅书法名家的作品,不由让人放慢了脚步,想与古人来一场对话。

十点辰光,靠窗的一边已坐满读者,或饱览钱塘江,或埋首钻研书中的某一章节。

一家不卖书的书房

书房的创始人黄夏冰,从小就对杭州心生向往。“我来到杭州,是因为西湖,钱塘江的波澜壮阔和奋勇之姿,也常常感染着我。”

乾嘉书房面积逾千平方米,在这里,“主角”还是书。乾嘉书房的“和苑”,与杭州图书馆合作成立的宋韵分馆,馆藏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宋画图像与文献集成——《宋画全集》,读者在馆内就可免费阅览。

“和苑”的整体空间设计,参照的是宋代画家刘松年的《山馆读书图》。长松掩映之下,长案临窗,窗外书童打扫落叶,间或闻得几声鸟鸣,宁静悠闲。如今,这幅画中场景仿佛再现,特别是书案点缀的清供,将山水间的幽静带到今人眼前。

市民和游客行走在这样的书房中,“风雅处处是平常”的宋人书房文化仿佛具象化了,也更愿意静下心来品茗,细读千年前的杭州。

在这样一个雅致的空间环境,茶器、文创、书法、篆刻,这些作品既可欣赏,也可销售;其他诸如讲座、沙龙、艺术培训等活动,也不知不觉在反哺书房的生存。

连接千年前的心跳

在乾嘉书房,有一个文创冰箱贴的口号特别有意思:“这不是冰箱贴,是千年前的心跳”。

这句口号是大潮提出的,他是书房的文创负责人。从稀有品“宋韵花冠”,到会发光的“雷峰塔”,到年轻人喜欢的“上岸”系列,以及网红“国宝”系列……这些冰箱贴,都是被喜爱的“文化基因”。

大潮说:“乾嘉书房在城市阳台这么好的位置,希望能成为杭州城市文化的微缩窗口,向游客呈现一个全面立体的杭州。比如,游客可以在这里通过良渚的文创作品,了解杭州;还可以在这里通过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的文创作品,了解杭州的前世今生。”

目前,乾嘉书房正在与杭州博物馆、临安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开展文创方面的合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朱熹《观书有感》,被投影在书房入门处,仿佛也给杭州的文化空间一个启发:格局打开,活水就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