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文学苏军”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除了不断涌现的高质量作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庞大的专业、业余作者队伍,更是构成江苏文学力量涌动、齐头并进的多个侧面和动人之处。日前,江苏省作协“文学苏军新关注”走进镇江,与来自基层、行业作协的代表,聚焦文学副(内)刊、地方文学场馆及基层写作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活动由省作协创研室负责人凌玉红主持。
为基层写作搭设发声平台
江苏是文学大省,老中青少优秀作家辈出。“文学苏军新关注”系列是江苏省作协继“文学苏军领军人物”“文学苏军新方阵”“江苏文学新秀”等品牌活动之后,就进一步关注地方、介入文学现场推出的又一个创新性文学研究活动。
据记者了解,“文学苏军新关注”不仅聚焦知名作家及其作品,努力发挥其在创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还对新人新作的推出、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及各种新文学组织和载体的建构等,予以关注和追踪评价。比如从黄蓓佳转型科幻文学创作的《黎明动物园》聚焦江苏儿童文学的升级;关注以《桥魂》《跪向土地》等作品展现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作家钱俊梅,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其工作重心不断向基层倾斜,为在基层工作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搭设更多发声平台。
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会上,江苏文学更细枝末节的一面得以被打开、被发现。吕城文学馆是一个乡镇文学馆,位于丹阳吕城镇文体中心,现已成为“草根”文学爱好者的交流阵地。步入其中,展板上清晰呈现出一个乡镇文学馆的诞生。作为吕城文学馆筹建者、负责人,庞云初就是吕城镇庞家村人,现任文学内刊《吕城》主编。《吕城》内刊创立短短几年,已与省内外50多家内刊建立刊际交流。
泗阳县作协名誉主席余义伟,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他积极参与共建当地文学生态圈,联合泗阳县作家协会设立全国微型小说大赛奖,邀请数十位全国著名作家与泗阳本土作家面对面交流,并赞助县作协开展地方文学新人作品研讨会,策划举办“百名作家进泗阳、看宿迁、写宿迁”活动等。
文学从业者需协同“破圈”
“一说到基层创作,很多人觉得水平不高,其实很多好作家都是从基层走出来的,甚至有些作家成名之后,仍然坚持留在基层,就像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庞余亮。”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表示,基层不缺文学人才,缺的是机遇和平台,这就要求传统文学界要“破圈”。
这就意味着,写作者、文学编辑、出版人及对文学抱有持续热爱与追求的人,必须协同合作。由南京《青春》杂志社与“茶颜悦色”合力打造的联名杯,即以一种传递情感、彰显身份认同的新载体,引起与会嘉宾的强烈关注。
近年来,伴随着技术革新和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文艺生产机制和艺术形态都已发生重大变革和调整,甚至对整个文艺生态产生全链条的颠覆。在此过程中,文学的跨界破圈现象,已成为新大众文艺崛起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南京出版社文艺图书编辑部主任、《青春》杂志社总编辑李樯介绍,截至目前,《青春》与“茶颜悦色”的联名杯及“三行诗”系列杯都已相继推出,后面还会推出作家系列杯,将鲁奖诗人胡弦的《猜中一棵树》、黄梵的诗集《雨在屋顶踩出脚步声》、惊竹娇的《君不见》《晚来急》及曹韵的《偷诗歌的人》《你比时间具体》中的更多诗歌,通过投向市场的100万只杯子,抵达更广阔的读者人群。
以优质内容跑赢接力赛
一边是打通行业壁垒,让文学在“破圈”中触达更多人群,一边则是坚持内容为王,以更扎实、更鲜活的内容为后续发力打下基础。
镇江作协成立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六个创作委员会,其中,诗歌创作委员会策划发起“中国当代诗歌社群作品展”,让征集到的优秀诗歌作品集体亮相《金山》杂志诗歌专号。《青春》杂志通过“市、区联动”的创新机制,构建覆盖多个行政区的创作扶持网络,即为每个承办区量身定制主题栏目,如浦口区的“老山故事”非遗写作、六合区的“茉莉花诗会”年度专辑、建邺高新区高新技术结合文艺内容的专号,等等。正是在这样的专刊中,大学生作者陈某的《仙林大道》还被《小说月报》转载。
“文学新人的作品想在全国性的大刊物和大报发表相当不易,因此,本地报刊除了推介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作品外,还应该把培养文学新人作为重中之重。”《三角洲》总编辑朱一卉表示。也正因如此,很多写作者回忆起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总会感慨是当地的文学副刊给予了最初的支持、最大的激励。
不难发现,正是经过一环又一环的接力,很多优秀作品才得以走得更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分享了外交题材小说《蹦极》被点赞背后的故事:“这是非专业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我们在扬子江网络文学大赛中发掘了这部小说后,经过多次改稿、反复提炼和产品包装,图书出版后获得‘中国好书’,并入选2021年‘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图书销售也突破1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