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与免疫力水平密切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这类人群的免疫机制已受基础疾病影响,更易引发病毒重新激活、复制。” 在“健康中国家 疫苗护万家”主题科普采访上,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医学诊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吴大胜分享道。
今年的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预防接种日”,主题为“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预防接种宣传核心信息》(2025年版)指出:疫苗是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护健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接种疫苗在保护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作时疼痛难忍!慢病患者需警惕带状疱疹“双重打击”
“得了带状疱疹,患者最害怕的可能不是水疱本身,而是难以忍受的疼痛!这种疼痛不仅贯穿于发病过程中,即使在水疱消退后仍有可能存在。”吴大胜主任表示,在门诊中常遇到疼痛感强烈的带状疱疹患者。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有数据表明,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中国 50 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人。除年龄之外,慢性病患者离带状疱疹更近,常见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是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疼痛为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的疼痛感主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神经的损害引起的。吴大胜主任介绍:“带状疱疹主要表现为沿神经走行分布的簇状水疱,并伴随剧烈疼痛,此为最核心的临床表现。值得注意的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较低,病毒复制活跃,往往疼痛程度更剧烈,后续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也显著增高。”
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方式之一。吴大胜主任介绍:“以带状疱疹为例,疫苗不仅可以有效阻止病毒复制、降低发病风险,还可以帮助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对于有预防需求的居民,建议先评估疫苗适用性,同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前置干预,具体包括保持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以提升免疫力等,避免因过度劳累或不良饮食导致抵抗力下降而诱发疾病。”
开设疫苗处方绿色通道,推进医防融合新实践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国家倡导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推进健康家庭建设,并向“以健康为中心”进行转变。预防为主,强化基层服务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主旋律之一。而社区作为家庭生活延伸的主场景,也是预防接种的前沿阵地。
长春市朝阳区红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主任王晓雪表示:“我们社区服务的居民大约有5万余人,中老年人约有1.2万,占总人口的24%,筑牢基层健康防线是我们社区预防工作的核心目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重点联合家庭医生团队深入社区,开展预防感染性疾病的科普讲座,重点普及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等的防护知识。对于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我们会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为他们制定合适的预防接种方案,以强化防护。”
近年来,全国多地正在积极探索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协同防线,将疫苗接种服务与慢病随访、日常诊疗相结合,推动中老年人疫苗接种服务体系不断升级。
王晓雪主任介绍:“我们中心目前正在全方位优化预防接种服务,首先是开设了全科医生疫苗处方的绿色通道,社区内的慢性病患者在日常就诊时,医生就可以评估该患者的感染风险,选择适配的疫苗,开具疫苗处方后,患者可以直接到接种中心完成接种,实现诊疗与预防的无缝衔接。社区的家庭医生也将疫苗接种纳入了慢性病随访体系,实现了预防和疾病管理的融合。此外,为了方便‘上班族’等群体,社区将疫苗接种的服务时间覆盖至周末及午间时段,从而切实提高居民接种的便利性。”
疫苗接种作为日常健康管理的一部分,与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等共同构筑着居民的健康生活,但是居民对于疫苗接种仍存在着种种疑惑。王晓雪院长表示:“在疫苗接种前后,确实有很多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在接种前,若对疫苗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或安全性有疑问,可咨询专业医生获取科学指导。对于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接种前应确保病情稳定。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无不适方可离开,回家后也要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避免沾水,饮食清淡,禁止饮酒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越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