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全国共有144位杰出学者当选。本次增选中,来自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黄维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她不仅是本次当选的女性科学家之一,更是一位从黔山秀水间走出、又深深扎根家乡科研沃土的贵州人。这份殊荣,让每一位贵州人都为之振奋,倍感自豪。
贵州多山,山的坚韧与厚重,似乎早已融入黄维娜的精神血脉。1990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时,她没有选择繁华都市的科研院所,而是义无反顾回到家乡贵州,走进了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彼时的她,还是个22岁的“小姑娘”,却带着“把航空发动机搞上去”的执念,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与设计图纸堆里,一待就是三十余年。
贵州人向来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劲头,黄维娜把这份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一型发动机研制的“卡脖子”时刻,传统涡轮部件设计理念走进死胡同,她没有被“不可能”困住,而是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用无数次理论推导、模拟计算和失败试验,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新路。“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拼劲,像极了贵州人在脱贫攻坚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也像极了贵州在大数据领域“无中生有、异军突起”的闯劲。她突破的不仅是技术瓶颈,更是地域发展中“先天不足”的思维桎梏——证明了扎根贵州,同样能站在国家科技的最前沿。
长期以来,有人总带着“贵州留不住高端人才”的偏见,但黄维娜用三十余年的坚守给出了最有力的反驳:这里有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坚实平台,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研氛围,更有家乡这片土地给予的精神滋养。如今,越来越多的“黄维娜式”人才选择扎根,他们像山间的翠竹,把根扎得深、扎得稳,然后向上生长,撑起一片天。黄维娜的当选,是对一位科研工作者最好的嘉奖,更是对无数默默耕耘的科技人的激励。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为中国飞机装上“中国心”,就是黄维娜“择一事终一生”的生动见证。4年前,作为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者代表,她的现场发言令人感动:“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今天,我们为黄维娜喝彩,既是为家乡骄子的成就自豪,更是为这份成就背后的精神力量感召。黔山不语,见证坚守;航发轰鸣,致敬担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杨阳萌
主播/侯萌
视频/董婧珣
编辑 张婷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