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财经学院计划在明秀、相思湖两个校区各设两间打呼噜宿舍,共计四间六人间宿舍。学校工作人员确认消息属实,相关通知已下发,有需求的学生可向学院报名,学校统计后统一安排,入住后不满意还能申请退宿。消息传出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不少人感叹这般操作尽显人文关怀,更有网友回忆起自己曾受室友打呼噜困扰的经历,直言这样的举措值得推广。
四间宿舍最多仅能容纳24人,却收获如此强烈的共鸣,恰恰说明宿舍生活中因打呼噜引发的矛盾,早已是不少学生的难言之隐。集体生活中,大家默认需要彼此适应生活习惯,但打呼噜并非主观故意,受影响者往往只能默默忍受或自行解决,很难正式提出诉求。以往高校宿舍管理多侧重安全、秩序与卫生等硬性指标,对于这类生活细节引发的矛盾,通常以调解为主,很少有主动介入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广西财经学院的做法,正是看到了这种管理空白,主动回应学生的合理需求,用具体措施承认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也让安静睡眠成为被正视的正当权利。这种从被动调解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正是高校管理理念的重要进步。当然,这项举措仍有可以优化的空间。大众容易觉得将打呼噜的学生集中住宿就能解决问题,但从睡眠科学角度来看,不同人的呼噜模式差异很大,有的持续低沉,有的突然高亢,集中居住未必能彻底消除干扰,甚至可能产生新的困扰。同时,打呼噜往往与健康相关,学校除了提供专属宿舍,还可联动校医院提供专业建议,从根源上关注学生健康。
即便如此,这项举措的示范意义依然值得肯定。它打破了高校管理中“一刀切”的惯性思维,证明管理可以更精细更贴心。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探索差异化宿舍管理,有的通过入学问卷调查整合作息、卫生习惯等信息进行分配,有的搭建线上平台及时响应住宿诉求,这些尝试共同指向一个方向:高校管理正在从统一标准转向尊重差异,从强调纪律转向平衡秩序与服务。
这种转变的价值,远不止解决一个睡眠问题。宿舍作为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生活空间,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当学校愿意为打呼噜这样的“小事”费心,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被尊重与关怀,这种体验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们对集体生活的认知,学会更包容地看待个体差异。而这种对差异的尊重与包容,正是高校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校管理的现代化,从来都不是体现在宏大的制度设计上,更多时候就藏在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照里。广西财经学院的打呼噜宿舍,或许只是一次小范围尝试,但它提供的思路却极具价值。期待更多高校能以此为借鉴,把学生的合理诉求放在心上,用更灵活、更精细的服务,让校园生活更有温度,让管理真正成为育人的助力。(黄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