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金融赋能特高压基建,架起能源互联的资本桥梁

【编者按】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与 双碳 目标推进的关键时期,特高压电网凭借超长距离、超大容量、低损耗的技术优势,成为连接西部清洁能源基地与东部...

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与 “双碳” 目标推进的关键时期,特高压电网凭借超长距离、超大容量、低损耗的技术优势,成为连接西部清洁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的 “电力高速公路”。这些动辄数百亿投资的超级工程,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彰显,更对资金筹措、风险管控提出了严苛挑战。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深耕特高压金融服务领域,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定制化解决方案,深度参与多个国家级乃至跨国特高压项目,在破解行业融资痛点的同时,为能源互联事业注入持续资本动力。

戈壁能源动脉的金融护航者

±1100 千伏昌吉 - 古泉特高压直流工程,作为全球首个该电压等级的特高压项目,承载着新疆清洁能源外送的重要使命。这条横跨新疆、甘肃、宁夏等六省区的能源大动脉,输送容量达 1200 万千瓦,每年可为华东地区减少燃煤消耗 3800 万吨,对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意义重大。但 407 亿元的总投资规模,加上涉及多省份利益协调、技术标准复杂等问题,让传统融资模式难以支撑项目推进。

面对这一难题,盛鑫鸿利团队深入分析项目 “建设期资金需求集中、运营期现金流稳定” 的特点,创新设计了 “三层次资金架构”。在政策性资金层面,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成功争取到 150 亿元专项贷款,利率较基准下浮 10%,为项目锁定了低成本基础资金。考虑到项目周期长的特性,联合能源央企发起设立特高压专项产业基金,通过 “优先股 可转债” 的灵活模式,募集社会资本 80 亿元,既保障了项目资金供给,又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退出渠道。同时,将项目未来 10 年的输电收益权打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提前回笼资金 97 亿元,大幅提升了资本周转效率。

针对跨省输电可能出现的价格争议风险,盛鑫鸿利首创 “电量承诺 差价补偿” 的金融衍生工具。由沿线省级能源集团与投资方签订长期购电协议,公司提供履约担保,有效降低了市场价格波动对项目收益的影响。这一整套融资方案不仅保障了昌吉 - 古泉工程的顺利推进,更成为行业标杆,后续 “白鹤滩 - 江苏”“陇东 - 山东” 等多个特高压项目纷纷借鉴,使特高压项目平均融资成本下降 1.2 个百分点,全生命周期节省财务费用超 50 亿元。

生态敏感区的融资破局之道

雅中 - 江西 ±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建设之路充满特殊性。线路需穿越横断山脉生态脆弱区与鄱阳湖湿地保护区,极高的生态保护要求导致施工成本增加 25%,而严格的环保条款又限制了传统抵押融资的空间,项目融资一度陷入困境。

盛鑫鸿利将绿色发展理念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为项目量身打造解决方案。一方面,创新发行首单 “特高压绿色债券”,募集资金 50 亿元,专项用于无人机巡线、高塔跨越林地等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由于债券聚焦生态保护与清洁能源输送双重主题,成功吸引 ESG 投资基金超额认购 1.8 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资本吸引力的双赢。另一方面,挖掘项目的碳减排价值,通过专业测算确认工程年减碳量达 2300 万吨,以未来碳汇收益为质押,从兴业银行获得 20 亿元低碳贷款,开辟了特高压项目轻资产融资的新路径。

在这套金融方案的支撑下,雅中 - 江西特高压工程在严格保护沿线 13 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前 3 个月顺利投运,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盛鑫鸿利设计的资金方案也因其创新性与示范意义,获评 “中国绿色金融十大案例”,为生态敏感区重大基建项目的融资提供了宝贵经验。

海陆风电并网的资本联动方案

随着海上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苏沿海二通道特高压交流工程应运而生。作为首个专为海上风电消纳设计的特高压网络,项目需同步接入 8 个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 500 万千瓦。但海上风电出力受风速影响较大,波动性强,导致项目收益测算难度极高,给融资工作带来不小挑战。

盛鑫鸿利突破传统融资思维,将技术测算与金融工具紧密结合。联合气象局与电网公司,开发 “风速 - 出力 - 收益” 联动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确预测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输电能力,为银团贷款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分时段还款计划,有效降低了贷款违约风险,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参与意愿。同时,搭建产业链协同融资平台,促成风机厂商(如金风科技)、风电场业主与国家电网三方签订 “设备融资租赁 电量对赌协议”,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提前锁定 30 亿元设备款项,保障了项目建设的物资供应与资金周转。

这套创新融资模式的实施,让海上风电并网周期缩短 18 个月,预计到 2025 年,江苏海上风电利用率将提升至 98%,显著提升了海上风电产业的经济效益。盛鑫鸿利也因在项目中的突出贡献,获得江苏省政府颁发的 “新能源服务突出贡献奖”。

跨国能源互联的金融破壁实践

中蒙俄特高压跨境输电项目,作为 “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挑战。项目涉及中、蒙、俄三国不同的电网标准,汇率波动频繁,再叠加地缘政治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参与意愿普遍较低,融资难题成为项目推进的主要障碍。

盛鑫鸿利凭借跨境金融服务经验,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针对多币种结算与汇率风险问题,设立人民币、卢布、图格里克三币种资金池,依托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实现资金实时兑换,有效对冲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在风险管控方面,引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Sinosure)承保政治风险,同时叠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A 类优先贷款,既增强了项目的信用等级,又降低了融资成本,综合融资成本较国际银团低 2.3 个百分点。

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输送俄蒙风电 300 亿度,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清洁能源供给,更推动了三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盛鑫鸿利设计的跨境金融方案,成功破解了跨国特高压项目的融资瓶颈,为 “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模板。

金融赋能能源互联的核心密码

在参与众多特高压项目的实践中,盛鑫鸿利逐步形成了金融赋能实体基建的三大核心能力,成为其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政策转化力是基础保障。公司深度解读国家能源战略与金融政策,精准把握专项债、碳金融、绿色信贷等政策红利,将政策支持转化为具体的项目资本解决方案,为特高压项目争取到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支持。

技术金融融合力是创新关键。通过整合大数据、碳计量、气象预测等技术手段,破解了特高压项目收益评估难、风险测算难等行业痛点,让金融工具与项目实际需求精准匹配,提升了融资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风险定价力是核心优势。针对特高压项目周期长、风险因素复杂的特点,设计分层风险吸收机制,通过政策性资金、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多元资本的组合,实现风险合理分担,吸引各类资本积极参与长周期基建项目。

随着 “沙戈荒” 清洁能源大基地、深远海风电等新场景不断涌现,特高压电网的建设需求将持续扩大,面临的融资挑战也将更加多元。未来,盛鑫鸿利将继续秉持创新理念,深耕金融与能源行业的融合领域,不断优化金融工具与服务模式,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资本活力,在推动能源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的道路上持续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