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需厘清家长与教师的责任边界

11月12日,#家长距离老师只差教师资格证了#冲上微博热搜。起因是有网友近日发视频感慨:“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全能了。既要教孩子语文,又要教数学,还要教英语,有时间还要去学校打扫卫生。”

“家长距离老师只差教师资格证”的调侃登上热搜,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共鸣。调侃背后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教育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家长正被推向“半个老师”的位置。

这种现象其实是家校协同的异化,表面上是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实则是学校教育职责的部分转移。正因此,厘清家长与教师的责任边界,既是现代教育体系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化解家庭教育焦虑、重建教育信任的关键环节。

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社会事业。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承担着课程设计、心理引导、品格塑造等系统任务。教师资格证的存在,正是对这一职业专业性的制度确认。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将教学工作“家庭化”,教育事务“家长化”,让原本应由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变成家长的“义务”。

这种做法看似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家校协同度”,实则让教育陷入责任错位。家长被动卷入“教学任务”,不仅违背教育法对教师职责的规定,也削弱了教育的专业性。家长深度参与教育本无可厚非。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陪伴与关心,是孩子成长最温暖的底色。然而,家长的职责是情感支持与习惯培养,而非教学执行与学业评估。

家长与教师的责任如果错位越界,就可能事与愿违。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过度干预孩子学习,容易导致孩子依赖心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下降。现实中,许多家庭的亲子冲突、作业焦虑,正源于这种“越界式陪伴”。

家长不是教师,教育需各守其位。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协同,应该是分工明确、目标一致的“双向赋能”:教师负责教学主业,让课堂更高效。家长负责陪伴助育,让成长更温暖。唯有各守其位,家校协同才能同频共振。

厘清家长与教师的责任边界不能停留在呼吁层面,需在制度上落实到位。教育部印发的《家校共育指导纲要》,已明确要求学校不得将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杭州市推出的“家校责任清单”,则以清单化方式界定双方职责:教师负责教学、批改、评价,家长侧重情感支持、习惯养成。这种“责任清单化”治理思路,为破解教育责任错位提供了现实范本。

现在看来,这个“家校责任清单”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把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一二三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列出来,让家长与教师都有“责”可依,从根本上破解教育责任的错位越界。如此,教师才能够专注教学,家长能够从容陪伴,当教育回归理性分工与专业秩序,孩子才不会夹在“家校错位”之间徒增焦虑。

家校协同不应模糊两者之间的边界。厘清边界不是划清界限,而是为了家校之间更好地合作。明确本职不是相互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更高效地教书育人。唯有如此,家校协同才能真正形成正向合力,而非成为家长、教师与孩子三方无形的负担。(孙维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