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以“尖刀”铸就支点建设新引擎

一年前的深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方面作出重要指示。一年后的现在,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内,42项“尖刀”技术攻关成果集中亮相,回应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湖北正以“尖刀”之势踏浪前行,精准破题、创新机制、协同作战,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单刃虽利,难断巨木;唯有众刀成阵,方能所向披靡。“尖刀”技术之一,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荆楚人形机器人”在研发时曾面临机器人膝关节处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困境,武创院积极对接高校专家与零部件企业,整合资源、协同作战、系统推进,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使得该部件推力提升20%,续航达6小时。“尖刀”工程打破了过去“单打独斗、条块分割”的旧有格局,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高效协同网络,让创新不再是孤立的闪光点,而是形成星火燎原、百舸争流的壮阔景象,让省内优质资源紧密耦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即使手握优质,也不能面面俱到“大水漫灌”。“尖刀”工程精准识别、重点投入、单点破局,将有限资源投入到光电子信息等最关键、最迫切的环节中去。一旦在某个关键瓶颈上实现突破,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能迅速盘活整个产业链,通过“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带来更多“从1到N”的产业化跃迁。以“北斗”为例,高精度定位芯片的成功发展直接带动了高精度地图、应急救援等一整条产业链的繁荣。循着这一清晰的产业传导路径,以“点”连成“线”,“线”聚成“面”,最终强韧如钢势如破竹,方能让湖北在科技竞争的赛道上逐渐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为支点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价值的最终评判标准在于市场与应用,“尖刀”工程构建了“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独特机制,倒逼科研活动始终瞄准产业真问题。“大冶特钢造”材料硬度高、稳定性强,切实解决我国盾构机主轴承进口依赖度高、价格昂贵、周期漫长的问题;珞珈实验室的“高精度多源位姿传感器阵列”,精准解决了汽车在复杂场景下的信号痛点。这种从现实需求出发的“打怪升级”路径,让技术创新不再仅是论文里的指标,而是要盯紧产业、服务需求、创新机制,能接受真实场景的严苛检验、在迭代反馈中持续优化,成为切开产业枷锁的锋利“尖刀”。

荆楚利刃,势不可挡。随着更多首创成果的持续涌现和转化应用的加速推进,湖北正以“尖刀”之势破壁前行。这支凝聚了湖北科教优势、战略眼光和实干精神的科技创新力量,不仅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决定性支撑,也必将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局中,展现出更强大的湖北担当与荆楚作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佘欣然(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伍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