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爱心工厂”李妈妈与她的三十多个残疾孩子

大皖新闻讯 在阜阳的一家印刷包装厂里,李妈妈的故事温暖着无数人的心。1985年出生的李红,自2019年起,陆续收养、聘用了三十多名残疾儿童和青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和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这段始于意外、成于坚持的爱心旅程,背后是六年如一日的付出与坚守。

受父亲影响,点燃善意的火花

2011年,李红从外地返乡,和丈夫一起在温州老板的印刷厂打工。2019年,工厂因资金链断裂倒闭,她和丈夫用积攒的钱盘下设备,租下厂房创业。

受到自己残疾父亲的影响,李红对残疾人不仅没有歧视,还非常关心。不久后,她通过当地福利机构接触到了第一批残疾青年,从此开启了“爱心工厂”的篇章。

最高峰时,李红的厂里收留了三十多名残疾人员工。李妈妈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分配工作:聋哑青年负责包装、贴标,行动不便的学习手工制作,性格外向的尝试摆摊卖货、街头擦鞋。“基本都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在厂里待不了的就去街上卖点手工,一天赚的钱也够他们自己花。”

在李红的厂里,她不仅给孩子们包吃包住,还为部分员工缴纳社保,甚至资助他们结婚成家。“去年我还撮合了一对聋哑孩子,婚礼办得很隆重!”她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亏损与质疑,从未动摇初心

然而,善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这些残疾员工工作效率低、质量把控难,工厂近几年面临很大的经营压力。李红告诉大皖新闻记者,2024年,厂里一批发货产品因封装问题赔偿十几万元,工厂全年亏损超过三百万元。

在网络上,也不乏质疑声:“这些孩子是请来演戏的吧?”“肯定是为了抵税!”李红坦言,作为小微企业,自己从未申请税收减免,反而为员工支付社保多年,“六年如一日,演戏能演这么久吗?”

李红和新婚的“孩子”。

2025年,尽管工厂经营压力重重,但李红的规划却愈发清晰:主业坚持印刷包装,确保工厂盈利;同时将能力不足的员工调离车间,转为手工、保洁等更合适的岗位。她的梦想是打造“就业养老一体化”模式,为无法自立的孩子提供长期保障。“交了社保,将来他们退休了也有工资,够花!”

李红的家庭同样是培养善意的土壤。对于收养的这些特殊青年,李红的丈夫从未说过一句嫌弃的话,上大学的女儿和读高中的儿子也未嫌弃过这些“特殊”的兄弟姐妹。李红说,“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他们叫我妈妈,我就把他们当亲生的。”

李红取得的部分荣誉。

如今,李红是“阜阳好人”“阜阳市三八红旗手”“阜阳道德模范”,但荣誉从未改变她的脚踏实地。目前,李红的工厂还负债数百万元,她计划逐步偿还银行贷款,扩大业务规模,继续做那个“能帮一个是一个”的平凡守护者。

“我的干劲还大着呢!”她笑着说,“只要有能力,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电话那头,厂房的机器轰鸣声持续着。李红用六年时光证明:善意不是短暂的怜悯,而是长久的陪伴与尊重。

大皖新闻记者 龚润泽

编辑 汪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