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青山铸丰碑 初心照征程

10月30日,海拔1800米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88岁的罗官章,在他先后扎根、帮扶长达49年的“宜昌小西藏”,带着对这片土地未尽的牵挂,走完了一生。他以近乎无我的付出和穿越时间的坚守,在鄂西深山里竖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以生命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千钧分量。

作为一位共产党员,他用“38.83元”与“520元”诠释纯粹与忠诚。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的,这张余额仅38.83元的工资卡,是他物质生活的终点,更是他“一丝不苟取之于民,毫无保留用之于民”品格的徽章。这笔微薄的余额,与他为牛庄带来的亿元产业、千家万户的富裕形成巨大反差,彰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与之相映生辉的,是他今年上交的最后一笔党费,金额520元。这不仅是一个象征爱意的数字,更是他一生的坚守,也是一次跨越生命终点的、最浪漫的告白。这份对党的忠诚,与他衣柜里那枚最锃亮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章光芒交织,他以49年的实际行动,铿锵有力地回答了“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党员的忠诚,不在表态,而在行动;党员的纯粹,不在瞬间,而在终身。

作为一位扶贫书记,他以“一方产业”的繁荣书写了新时代的干部担当。看着乡亲们守着“金山”受穷,他心急如焚,在仔细研究当地资源禀赋后,将目光锁定在名贵中药材天麻上。在800多个日夜的艰难攻关中,他经历了100多次失败,甚至在锯菌材时不幸失去了两根手指。但身体的创伤并未撼动他的意志,仅休息十天后,他便重返试验地,直至最终攻克天麻人工有性繁殖的技术壁垒。这“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战,是他为民请命最悲壮、也最动人的注脚。他的担当,更体现在扶贫的智慧与远见上。他的扶贫绝非一时的“输血”,而是致力于永续的“造血”。从天麻到高山蔬菜、烟叶、中药材,他不断为牛庄“把脉开方”,盘活大山资源,成功培育出多个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罗官章以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扶贫是点燃希望的火种,是交付致富的工具。乡亲们从“站着看”到“跟着干”,成为了自己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作为一位耄耋老者,他重新定义了“坚守”的价值与生命的厚度。退休第二天,他毅然重返条件艰苦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用余下29年兑现了“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用,我死了也闭不上眼”的承诺,累计扎根帮扶长达49年。他将世人眼中“安享晚年”的普遍期待,活成了“奋斗终生”的非凡状态。在他的引领下,牛庄村从昔日的贫困山乡,发展成为拥有特色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的希望之地。即使如此,他的奋斗也从未停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桶栽天麻的新技术试验还未完成,心里仍惦记着村里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他的生命没有在等待中枯萎,而是在为民服务的奔跑中燃烧至最后一刻,生动展现了“革命人永远年轻”的昂扬状态。他用自己的半生的坚守,证明了生命的厚度,远比长度更为重要。

罗官章同志的一生,正如他笔记本上的六个顶页大字:忠诚、干净、担当。他留给我们的,是一座厚重的精神富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没有枪林弹雨,同样需要冲锋陷阵;没有硝烟弥漫,同样需要牺牲奉献。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从他手中接过信仰的火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各自的“牛庄乡”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青山作证,初心如磐,罗官章书记的精神,将永远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林秋晓(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责任编辑:詹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