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热梗就“失语”,此“病”得治!

描述醉人景色,是“绝绝子”;遇到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也是“绝绝子”;夸伙伴才思敏捷,还是“绝绝子”……最近,记者走访了10余所中小学的约50位学生、家长和老师发现,互联网时代流行的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里的套路。不仅写作文,日常也经常词穷,不说热梗就“失语”。(北京日报11月3日 )

当前,中小学生作文及日常表达中网络热梗泛滥的现象,并非病理性的语言障碍,而是长期依赖碎片化表达导致的思维钝化与词汇贫瘠。要根治此症,需要学校、家庭和平台在营造健康语言生态环境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履行各自的责任,形成“三位一体”的会诊协同治疗格局,助力学生远离“热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热梗泛滥的本质,是语言输入的同质化。如若长期浸泡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碎片信息中,大脑会逐渐丧失处理复杂语言的能力。根治“失语”症,首先要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文学名著、优秀散文等经典文本,为语言系统注入优质养分。例如,可坚持每天抽出30分钟沉浸式阅读,让细腻的叙事与精准的词汇激活大脑的语言中枢。其次,鼓励学生建立个人语料库,遇到直击心灵的句子时,仿效古人做“札记”。日积月累,这些词汇储备将替代预制热梗,成为个性化表达的基石。

强化语言输出训练,遏制热梗侵蚀输入。通过刻意练习打破“梗依赖”,让语言能力在实战中复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高质量对话和优化书面表达两个方面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一是坚持进行“无热梗”交流,用“这个设计巧妙得令人惊叹”替代“绝绝子”,用“我感到孤独且迷茫”代替“emo”。这种训练既能重塑语言生成机制,又能提升思维的清晰度;二是坚持写日记、写随笔,以强制性文字输出遏制热梗输入和依赖。例如,描述晚霞时尝试“夕阳将云层染成橘粉色,树枝在风中摇曳,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气息”,而非简单的“美哭了”。

热梗泛滥是削弱共情能力的“真正元凶”。无热梗便“失语”是思维偷懒,网络热梗通过压缩情绪与概念降低认知负荷,长期使用会导致大脑功能退化。当“破防”概括所有状态下的情不自禁时,也就失去了精准描述情感的能力。细腻的表达不仅是语言的胜利,更是灵魂的深度对话,是热梗所无法企及的。

通过上述分析,根治“不说热梗就失语”也就找到了“药到病除”的妙方。学校应强化语言教育,通过经典诵读、写作训练等课程,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与表达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网络用语依赖,鼓励孩子用完整句子描述生活细节;网络平台则需履行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对低质热梗进行限流。三方协同,既能疏通学生表达焦虑、堵住语言退化,又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线上线下成为滋养而非消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土壤。

语言本应如星辰璀璨,而非被几个热梗的砂砾蒙蔽光芒。从今日起,让我们学习经典、挥动妙笔、清朗网络,在每一次拒绝“绝绝子”的选择中,重获语言表达的高雅与思想内涵的丰盈。(文/王同文 许华凌)

责任编辑:吴晓慧

相关文章